那么,晋绥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呢?
历史研究者们对此众说纷芸,甚至出现了一些截然相反、自相矛盾的说法。
的确,在这支军队的征战史上,既创造过辉煌的战绩,也有过不可思议的失败,如何评价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过,有一点似乎是得到了大家的公认,那就是晋绥军的善守之名。
曾有军史爱好者评议民国十大经典守城战,晋绥军十而有其三,涿州、临汾、太原三场城市保卫战榜上有名。
这一评议未必全面和客观,但至少从一个侧面映证了这支军队的防守能力。
一些人习惯将晋绥军称为“顽军”,看来,这“顽军”之“顽”,并非浪得虚名。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很多人因为358团团长楚云飞而第一次知道了晋绥军,但他们却不清楚这支山西的军队为什么要在名称中加上一个“绥”字。
晋绥军之“晋”,指的自然是山西,而“绥”,指的是当时的绥远省,这个省直到1954才被撤销,划入内蒙古。
绥远省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当年均在其管辖范围内。
早在清代,绥远道做为山西四道之一隶属于山西,道台衙门驻归化城,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旧城。
一代又一代走西口的山西人经营和开发着绥远,在创造繁荣的同时也最终定居于此,内蒙 中西部地区至今仍生活着上千万山西移民后代,上百年过去了,乡音无改,习俗依旧,他们与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尤其是晋北人没有任何差别。
民国初年,袁世凯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而实行了“晋绥分治”。
1926年,阎锡山在与冯玉祥国民军的战争中获胜,取得绥远的合法控制权。从此,晋军更名为晋绥军,绥远的最高行政长官也长期由晋绥军高级将领兼任,晋绥军从此得名而来。
正式因为晋绥军有着良好的传统,就是服从命令,不投敌,不叛变。而且忠诚,但是战略思想受阎锡山偏安一隅的影响,只求占据山西,不求攻城略地。所以晋绥军的战略战术都是以守为主。
而汪寒决定改编晋绥军的思想和打法,既要既能守还能攻,成为一支能攻善守的军队。
为了整编整训晋绥军,汪寒要先实地考察这支部队。
目前晋绥军现有5个军,11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总计60个步兵团,6个骑兵团,10个炮兵团。
19,33,34,35军外,又成立了第61军和骑兵第1军。
而汪寒来后经过实地调研和考察后发现,这些只是晋绥军明面上的兵力和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