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小分队由汪寒结合后世特种部队的训练方法和模式,制定训练大纲,在孙立人的亲自带领下,经历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高强度魔鬼式的训练。
负重跑步,长途行军,野外生存,战地潜伏,解救人质、敌后斩首,信任射击,等。
还要掌握爆破、潜水、攀登、滑雪、车辆驾驶、擒拿格斗、方位判断、地图识别等本领,以及侦察、捕俘、审俘、照相、录像等获取情报资料的手段和用密码通信联络等传递情报的技能。
通过逼近极限,最大化的激发战士们的潜能,在训练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勇气、意志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他们的智慧,进而提高他们的特种作战的能力。
可以说经过这些项目的训练,从原来学兵团上千人当中,仅仅选拨出这七个人。可以说是千里挑一,精锐中的精英,强者中的王者。
小分队装备特制的美国M1步枪。M1“加兰德”步枪,是汪寒特别从美国订购的当时最先进的步枪。
该枪经过特别改装,枪管缩短,更适合单兵携带。结构优化更好,有效射程730米,最远射程1970米。
口径7.62毫米,容弹量8发,可装双排8发子弹。采用半自动射击方式,更可以连续射击,形成持续的火力压制。
并且配装“蔡司”八倍光学瞄准镜,最远可以射击2000米左右的目标。
这和当时德国毛瑟98k,有效射程800米,最远射程1600米,丝毫不弱并且还要强过98K。
更不要说小日本的三八大盖,有效射程460米的步枪了。
实际上步枪并不是说打多远,而是指在有效距离内的射击精度和杀伤力。
当时各国普遍的步枪有效杀伤射程在400-800米之间。至于最远距离都是扯淡。
被公认为二战中最好的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到后面的朝鲜战争中是美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
可见这款武器性能之优异。
此外小分队还每人配备一支德制原厂的毛瑟军用M1896式驳壳枪。
当然最后一名女战士娜塔莎除外,其他六人都是大肚匣子的盒子炮,唯有娜塔莎配备的是小巧精致的“勃朗宁”FNM1900手枪。
看过《亮剑》的小伙伴都知道,楚云飞曾赠送给李云龙一支手枪,这把枪一直陪伴李云龙直到戎马生涯的终点。
楚云飞描述称“此枪是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口径六点三,弹容六发,出厂的时候就是一对儿,一雄一雌,勃朗宁品牌。”据此可知,这应当是一把FNM1906手枪,该枪口径为6.35mm,弹容量6发,在当时是相当优秀的袖珍自动手枪。
M1900是第一款自动手枪。
该枪采用击针式击发原理,没有击锤机构,这种结构比较简单,而且没有外露的击锤,出枪时不容易钩挂衣物,适合用在小型自卫手枪上。
所以作为小分队中唯一的女性娜塔莎采用这种小巧出枪速度快的“勃朗宁”手枪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武器,小分队每人还穿戴了防弹衣。
没错,就是防弹衣。
那个时代有防弹衣这种玩意吗?
还真有。防弹衣在战场上是必须预备的东西。
第一支正式装备防弹衣的军队是英军,在1915年研制了钢制防弹衣,装备给飞行员。
之所以给他们用是因为那玩意儿重达9kg,步兵穿着还能灵活地走位吗?
同时期,德国给哨兵、机枪手、狙击枪配备了硅镍合金防弹衣,主要用于防御流弹和破片,也可以防御威力较低的手枪弹。
“暴风突击队”是不会像游戏里那样穿这种东西的,因为现实中他们没有游戏中那样无穷的体力,而那些配发了护甲的人员在战场上也往往都固定在一个位置。
苏联也制造出了防弹衣。
防弹衣的结构十分简单,就是由两块钢铁拼合而成的,依据当时的资料记载显示,这种最早的防弹衣能够在100米的距离上有效的防护MP40发射的9mm鲁格手枪弹,并且在150米的距离上有效的防御7.92mm步枪弹的冲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防弹衣的作用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穿上能有效地保障士兵的生命不会受到直接威胁。
但奇怪的是,效果如此明显的防弹衣,苏联的士兵却并不乐意穿着这种防弹衣上战场,据了解,当时能够装备这种防弹衣的并不是每一个士兵的权利,而是只装备在战斗工兵的身上。
因为一个战斗工兵通常身上会携带大量的地雷和炸药,其重量已经十分吓人了,如果在穿上这样一件重达3KG的防弹衣,其行动速度会受到严重影响,基本上没有人能够撑太久。
然后美国人研制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高效的防弹衣——布鲁斯特人体护甲,重达18kg……步兵们要是穿上这个,想掀桌都没力气啊!
如此笨重的金属防弹衣已经无法适应机动性更强的作战模式,因此各国步兵纷纷脱掉了这身累赘。
除了战斗民族……。
美国则发现锰钢是最便宜的单兵防弹材料,防弹衣成品仅重4kg;另外又研制了更轻却同样有效的陶瓷防弹衣,但这两种防弹材料都太硬、严重影响士兵的动作和运动。
无论防护性能有多高,硬质防弹衣导致动作不便的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困扰着许多士兵和警察,这也注定了不是所有士兵都会选择穿上硬质防弹衣。
然而有一家公司研制出来了最新型的防弹衣,就是美国的杜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