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散会后各自回到科室。
陶怡然依旧难以压抑自己内心的激动,她看着座位上已经完全冰凉的早餐,再抬头看向已经进入工作的木槿。
陶怡然捧起手里的咖啡,走向木槿,“木医生,你知道吗?我上过那个MW杂志的,不过在你的后一期。”差一点就可以和你在同期出现了!她摩挲着手里的咖啡微微笑着。
“噢?那份杂志还可以的。你也很优秀。”木槿不紧不慢地说着,“我好像也只登过那份杂志。”
那是因为你只选择了MW啊!!陶怡然觉得自己就像木槿多年的狂热粉丝,一瞬间,在美国经历的事,一些被忘记的事统统都出现在陶怡然眼前。
那年陶怡然正为博士论文发愁,导师跟她讨论过建议让她找一些成功案例较多的项目去跟着研究,但是她不愿意。倒也不是特地跟自己过不去,陶怡然就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琼恩博士的新型手术成功率高达百分十八十九,你去跟着做一做,到时候把实验过程可以写进你的那个新阐述里,她挺好说话的,这么点程度应该会答应……”
“研究所跟的新细菌就研究进展吗?没有的话你就用老理论嘛,反正发现新的分裂规律也不急这一时……”
“要不你就把上次进ICVA的体验写一下,那个已经差不多成型了,可以用于论文的……”
几乎身边所有的学者朋友都在向陶怡然提供各种捷径,或者说,是大部分人都向往的论文素材。在陶怡然眼里,这些东西虽然都符合逻辑,但却少了一些进步的亮点,就像在吃多年前炒的冷饭一样无味。
所以博士论文的完成就一拖再拖,倒是给了陶怡然一些时间去发掘新的东西。
在美国的日子说简单也简单,每天都是学术研究和临床实验,陶怡然的生活纯粹就是讲座、学生公寓和实验室的三点一线。
她倒是也尝试过跟朋友们四处旅行,一行人轰轰烈烈地出门,每个人好像都很开心,可是除了陶怡然。倒不是她不适应社交,相反,她的高颜值和高情商让她就算念商科,也是能成为商场里叱咤风云的名媛的。
陶怡然呢,她的选择就是有些不同寻常,跟她的骨子里一样不甘大流。
日子一直很平坦也放松,本就高智商的陶怡然,即使选择了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医科,她也一直是顺风顺水一路开阔。她已经具备了在美国制证上岗的医生条件,可她依旧觉得学无止境,一直留在学校念到博士。
闺蜜和朋友们都劝她快别念书了,快找工作快嫁人,她也只是笑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她,其实是在对世界的迷茫,究竟有什么是她可以继续追随的。
博士论文的日子还有一段时间的时候,陶怡然的一个研究院朋友跟她提起MW杂志的投稿。陶怡然对这些经常喜欢搞噱头搞炒作的媒体性质的东西一直不太在乎,但是MW却是业界较为良心的纯医学杂志。
受到朋友的启发,她试着把自己的一篇并不是特别受导师和朋友们关注的论文投递到MW的出版社,结果一向以独特和刁钻著称的MW竟然通过了她的这篇论文,而且还回复了邮件表达对该论文论点的独到见解,这让她有些对MW有好感了。
她几乎每一期都找来看,但是MW受众范围确实太小,都是禁锢在医学圈的圈内人才看,加上出版方式比较奇怪特异,陶怡然能跟着追这杂志纯粹是运气太好,而且在身在美国,资源都还算得上业界顶尖了。
这天,陶怡然隔了很久都没收到邮寄的MW杂志,她打电话询问了出版社,说是这期有敏感内容比较棘手,会延期出版,又等了差不多两个月,内容是搞定了,可是印刷处又出了问题。
这么日复一日的环环相扣,让陶怡然竟然是在一年后跟印有自己专栏的那期MW一起寄过来的。
都说难得的东西最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