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经在洮西的惨败令负责总指挥的陈泰始料未及,他敏感的料到陇西的战局已经对曹魏极为不利,果不其然,姜维的谋略让事态变得恶化起来,但是好在司马昭对战局早就有所预料,事先已经安排邓艾出任安西将军,率领河东的预备兵马一万人,以长子邓忠以及司马炎为左右先锋,紧随陈泰和郭淮其后向陇西疾行。
除此之外,司马昭为了稳定局势还特地请出了三朝老臣司马孚坐镇长安,引为后援。
根据司马昭和司马孚在战前所做的形势预估,若是产生了洮西战况不利的局面,则由司马炎分兵五千前往天水与郭淮一同挡住意图牵制陈泰援兵的夏侯霸,然后邓艾和邓忠领兵急速向陇西支援陈泰。
很快陈泰和邓艾的人马相继穿过中陶,星夜兼程渡过渭水到达襄武。
收拢了王经逃至襄武的残部之后,陈泰安抚了城内失败的凝重氛围,并决定暂时将王经不听军令擅自出兵,以至于损失惨重的惩罚暂时搁置,而是和比自己晚到两日的邓艾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商量看看战事后续应当如何应对。
邓艾在分析了战局的形势之后,主张先行放弃狄道,他对陈泰说道:
“王经的数万兵马被姜维以少胜多轻易击溃,如今姜维的士气大振,当下值兵锋正盛之际,我们的兵力加起来虽然人数多余姜维,可王经的一万余人战力也不过是群乌合之众,现在又遭逢战败士气低落,陇西的局势已经对我们非常不利。古人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里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的说法,讲的都是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的道理。如今陇西之害超过蝮蛇,狄道之地难以固守,而姜维的兵马锋芒锐利,正该有所回避,不如割险自保,静观其变,等待时机,然后再图进兵,救援狄道,这才是可行之计。”
一直以来陈泰都很尊敬比自己年长的邓艾,但是在这次的战事指挥问题之上,他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姜维轻兵深入,正要和我军在平原旷野争锋,以求速战速决。王经本当凭借高壁深沟,挫伤敌人的锐气,可他偏恋战,结果使敌人的计谋得逞,大败而回,被姜维围困在狄道城中。倘若姜维攻克狄道,乘胜向东进兵,占据栎阳,得到足够的粮食,再收罗降兵,招纳羌胡,然后东争关中、陇右,进逼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四郡,这可是我们决不愿看到的。而姜维要是被挫败在狄道城下,锐气消失,力量衰竭,那时攻守易势,主客不同,何愁消灭不了蜀军!兵书上说:‘攻城用的战车等都需要三个月时间才能制成。’而这些都不是轻兵远入或姜维的阴谋诡计所能仓促办到的。眼下姜维孤军深入,粮草跟不上,正是我军速进破敌的大好时机,所谓迅雷不及掩耳,势在必然。洮水在外围环绕,姜维等被围在内部,如今只要我们占据制高点和有利地形,卡住敌人的要害部位,蜀军一定会不战而逃。对敌寇不能姑息放纵,对狄道之围也要树立不久就能解救的信心,将军怎么能说出‘解腕’、‘不守’的话来?”
听完了陈泰的一番长篇见解之后,邓艾十分敬佩他:
“将军所言有理,是我一时浅见,差点误了大事。”
陈泰也显得十分谦虚:
“将军言重了,大将军赋予我等守卫雍州边境的重责,还望我们同心协力,共退敌军。”
达成了共识之后,陈泰趁夜率领一万人翻越高城岭,一路极为隐秘的行军,于当天夜里赶到了狄道城东南的高山之上,燃起一座座烽火,同时下令士兵鼓角齐鸣,
狄道城内的王经看到有魏军前来支援,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姜维也看到了陈泰的援兵,他本以为陈泰就算是摆脱了夏侯霸的纠缠,也至少也集结兵力才能够赶过来,可是他没有想到陈泰居然来得如此之快。
不过和陈泰交手也是在姜维预料之中的,为了避免陈泰率军到达自己的身后与城中守军夹击自己,姜维特地在陈泰下山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伏兵。
与此同时陈泰出现在东南高山之上,对于和他仅有一山之隔的张翼来说也是十分突然,他也意识到这场战事可能不会按照姜维先期预料的那般顺利了,应该见好就收,于是他亲自来到了姜维的军帐之中,对姜维进言道:
“将军,眼下陈泰已经赶到了狄道附近,并且占领了制高点,我们短时间内是拿他没有办法的,而城中的王经虽然刚刚经历了惨败,但是陈泰的赶到接应极大的鼓舞了城中的士气,想要强攻不论成败如何我们都得付出极大的代价,到时候位于我们后方的陈泰都会趁机袭击,那时我们不仅会无法攻下狄道,而且就连先前占据的洮西地带都会失去。依末将之见应当趁着情势对我们有利之际,收拢洮西地区的钱粮,迁徙百姓进入汉中。”
这个想法当即遭到了姜维的反驳,他怒气冲冲的斥责张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