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曰:
长淮望断关塞平,
征尘霜风黯然凝,
毡乡落日牛羊下,
名王宵猎一川明。
相比较北宋的北伐,南宋的北伐也不遑多让。当然,北宋的北伐凄惨现眼,南宋的北伐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是以步兵反推骑兵,在中原、华北一马平川的骑兵乐土上,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不过,所谓北宋挺进的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宣和北伐、白沟之战,实在是表现得太漏了,众名将在北伐中也没有什么出彩(比如曹彬、李继隆、种师道,在其他战场倒是威风八面的。)唯一一个北伐中战绩拿得出手的名将杨业,最后还失陷在北国陨落,实在是令人汗颜。而在南宋的攻击性战役中,隆兴北伐好歹有李显忠出彩;开禧北伐有毕再遇出彩;端平入洛有权子才出彩。并且这几个名将生荣死哀,基本都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大败的罪责,主要是因为猪队友的大宋惯例。上背人主黑锅、下受同僚插刀,大宋的名将们也都不易。当然,转过脸来自己未必不作插刀侠。所以,我姑且勉强把南宋三次失败的攻击性战役,放在大宋的武功名将篇章之下,好歹南宋将士扼腕、此非战之罪也;而北宋的出击,纯粹就是笑话了。
一直有人妄图,将南宋的蛮干的行为,与北宋那种笑料联系起来,借以贬低南宋军民的努力。是,南宋的皇帝颟顸不灵、昏庸无能,但比之北宋皇帝的对现实与自己能力之间完全认知背离的笑话,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南宋昏庸,所以北伐中仁人志士只能用更大的努力去补偿这块;而北宋的可笑,在于北伐中仁人志士越努力,结果就越发可笑!
话说采石之战后期,金军溃败,虞允文毕竟是文官,他力挽狂澜了之余,真正的主帅李显忠终于到位,并带领宋军光复了诸淮。然后是大宋全国性质的各种抢功表演。而金国这边完颜亮高光时刻完美作死后,续起的完颜雍只能收缩防线、潜伏爪牙了。
高宗的孝顺儿子孝宗上台后,急着要开始自己的台前表演;而弱鸡张浚也怕自己时日无多,无法在抗金史上留名,于是冲在表演的最前面。而虞允文虽然功劳盖世,但是与所有的鸟尽良弓一样,被过河拆桥,赶出中枢,外放到蜀地去了。
单就大宋顽疾---”插刀不止”而言,这仗就没法看了。往大里说,1163年隆兴元年,孝宗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这就相当难看,出兵前,怎么争论都可以,但一旦出兵,哪怕迈向深渊,也当万众一心,毕竟兵危战凶、不可儿戏,而朝廷之上很多人仍然掣肘牵制,忙得不亦乐乎。往小里说,前线两个主将,还争得一塌糊涂。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两人一直不对付,随着李显忠一路高歌猛进,矛盾越来越大。
平胸而论,李显忠打得还是不错的,并且金军刚在长江边吃了大亏,也没有心思搞什么诱敌深入。李显忠一仗仗都是打出来的,把金将纥石烈志宁的先头部队也干了。李显忠也算名将,当初靖康之变,他与父亲失陷在北边,后来匹马逃回,全家都被杀。其军威雄壮,被称为“真关西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