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魏申就問了:“你們說說,這公孫鞅爲何不被徵調回大營之中?”
魏申在問的時候,嘴角掛着很舒服的笑容。
看着政敵……的屬下倒黴,總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老臣、尤其是三朝老臣這種東西,絕對是每一位少主所深惡痛絕的生物。
就在魏申身邊騎馬隨侍的孫臏想了想,道:“或許是因爲他辦事不力?”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辦事不力就要遭到懲罰,這是一個很正確的邏輯。
魏申看向了吳傑。
經過這段日子的相處,魏申發現,吳傑總是能夠給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這些答案往往都是對的。
結果很重要。
吳傑想了想,道:“公叔痤應該是在打壓公孫鞅,免得公孫鞅對他造成威脅。”
孫臏:“?”
魏申:“??”
公孫鞅作爲家臣,怎麼可能對主君公叔痤造成威脅?
吳傑聳了聳肩膀,道:“公叔痤其實是很重視這個中庶子的,據我所知,公叔痤希望在他死後能夠推舉公孫鞅爲新任相邦。”
魏申忍不住笑了起來:“如此說來,那麼公孫鞅不是更加應該立下大功纔對嗎?否則的話以後怎麼有這個資格當上新任相邦?”
吳傑笑道:“公叔痤此人,向來是嫉賢妒能,所以當他發現有人具有才能的時候,他可能會起用這個人,可是當他發現這個人會對他造成威脅了,那麼他又會毫不留情的進行打壓。”
這心態聽起來很矛盾,但人本來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啊。
最重要的是,如果史學家們的節操還沒有完全掉落乾淨的話,這些可都是史書上記載的事實呢。
魏申哈哈大笑,不以爲然的搖了搖頭,將吳傑的話放在了一邊。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孫臏若有所思的看了吳傑一眼,也沒有開口說話。
吳傑微微一笑,同樣沒有繼續開口。
魏申是個很可憐的傢伙,當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太子,卻到死都沒有繼承王位。
雖然說歷史上比魏申慘的也不是沒有,比如說“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的哪一位,但是吳傑現在畢竟是要替魏申打工的,所以還是要幫魏申一把。
但這樣做的前提在於,魏申得聽吳傑的話。
所以吳傑才能夠如此肆無忌憚的將自己的知識顯露在魏申的面前,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只有吳傑越有用,魏申纔對越加重視吳傑,才能夠對吳傑越發的重用。
聰明的臣子不應該在君王盛年之時就如此接近太子,但是吳傑已經別無選擇。
比起如今坐在國君寶座上的這位志大才疏的魏罃,吳傑覺得還是這個太子更加容易調教一些。
兩天的急行軍之後,魏申率領着麾下的上萬將士重新回到了魏軍澮水以南的大營之中。
在這裡,大決戰的氣氛已經十分的明顯。
<div id="div_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