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岗诸将中,徐世勣的武艺算不上出色,不管是技艺还是气力,都只能算作中人之姿,不能和那些骁勇过人的豪杰相比。在瓦岗这种草莽气息重的地方,身份名爵都不如自身的武艺勇力来得有用。尤其是身为军将统帅三军之人,若是自身武艺不足以服众,就更容易被下面那些兵卒看不起。不要说发号施令,就连日常的体面威严都难以维持。就如同程咬金和孙长乐互殴一样,这帮无法无天的绿林莽汉若是发起躁来,殴辱上官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然则徐世勣算是个例外,他虽然自身武艺平平,但是在瓦岗军里却格外受人尊重。就算是那些以桀骜不驯不服管教出名的悍卒,遇到他也是毕恭毕敬,对于徐世勣的命令也甘愿服从。至于军将就更不必说,只要是徐世勣发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没有二话。
之所以能有如此威信,除了翟让对他的赏识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徐世勣自身的才具。当今天下群雄并起,豪杰不计其数,或精韬略或通权谋,或豪爽仗义或深谋远虑,凡是能成为执一方牛耳之人,自然就有过人手段。但是若论简拔人才最为公平直接,当下则非瓦岗莫属。
只要你有本领,下面的人就会服气,反过来也是一样。不需要比拼出身门第,也不用熬年资升转,完全就是一刀一枪手下见真章的选拔模式。这种方法对于文官有点不公平,长于政务拙于厮杀的文臣,在这方面先天就吃亏,如果权谋上再差一些,基本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如果长于韬略,尤其是能够统帅大军斩关破寨的那种文人,那便是如鱼得水,在瓦岗也会受人欢迎。
徐世勣无疑就是这种人物。他不和这些草莽汉子比武,而是带着他们取胜,给他们信心和希望,让这些江湖豪杰知道,跟着自己就能战胜那些强敌猛将。瓦岗军又不是不知好歹的浑人,自然就把徐世勣当成自家的武侯看待,甚至军中私下也会称他为小诸葛,体现对徐世勣的尊重与敬仰之情。
尤其是战胜骁果军之后,这种敬仰更是到了一个顶峰,哪怕是李密本人,对于徐世勣也颇有些忌惮。他很清楚,虽然自己也擅长军略,还给杨玄感做过参军,但是真论沙场韬略,和徐世勣也相去甚远。
只不过徐世勣为人很是谨慎,在瓦岗从不抢李密风头,尽量把功劳归于李密身上,是以两人相处也算是相得。李密对徐世勣亦是敬重有加,一见他开口,丢下一切随他前行。
眼看主公和军中孔明同行,那些乖觉军将就知道有要事相商,不用人吩咐,自觉驱赶部众,为他们留下一个讲话之所。周围的人也都赶开了,以免机密消息走脱,其情形和当日战败骁果之前的军议也极为相似。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这次的军议少了几个人,秦琼、单雄信、程咬金、裴仁基以及……翟让。这些人都不在场,只剩下徐、李两人,让现场显得格外荒凉又有些令人心悸。
绿林中人反复无常,昨日挚友今日死敌,都是寻常事。为了些许利益,生死兄弟就可能白刃相向,为了争夺地盘权柄火并的事更是时有发生。是以和普通人的想法不同,盗魁并不见得胆大豪迈,相反一个活得足够长的盗魁,往往比普通人更为谨慎。像是眼下这种环境,他们要么会带领大批部众同行,要么就干脆不进去,总之是不会拿自己性命冒险。
李密之所以能够迅速收拢瓦岗人心,很重要的一点便在于他的作风更为贵气,而不是绿林草莽那种小家子气。就像这种环境,他根本不在乎,大大咧咧进入,随后与徐世勣对面而坐,等待徐世勣的言语。
礼贤下士说易行难,自魏晋而至南北朝,漫长的岁月都是在尊卑贵贱的环境中过来,人们早就形成了思维定式。哪怕是经过兵火荡涤,人心中的枷锁也没那么容易破坏。大家说话行事以及遇事考量,都会不自觉地往这个方向走。哪怕是身为下位者,也往往会认为贵人的气场仪仗是理所当然,自己就该伏低做小。
李密如今身为瓦岗之主且已然称王,眼看就要问鼎至尊宝座的人,能够放弃睡眠随徐世勣来此,又是这么一副倾听臣下言语的做派,称一声明主自是无可厚非。
徐世勣却并没有对李密的态度表现出感动或是钦佩,坐定之后开口发问:“主公所见,玄甲徐乐手段如何?玄甲铁骑,又是怎样一支雄师?”
李密并未急着回答,而是思忖了好一阵,字斟句酌地说道:“徐乐到底是江都城和宇文承基厮杀的虎将,武艺果然不寻常。单打独斗,只怕我瓦岗军中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至于玄甲铁骑亦是当世劲旅,手段不输骁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