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助人之时未必直之,可是转之,国于国之助亦然,但能助解,即善者也!——华夏鼎世
孟轲的名号越来越响,也预示着儒家人在世人的心中越发的有号召力。其结果就是孟轲去哪里,哪里就人山人海。孟轲没有忘记自己师尊孔子的信念,一心只想让所有人都得到相应的教育,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所以人山人海的结果便是,人人跟随孟轲学习,使得儒家人的数量,破天荒的增长了起来!
但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可不止儒家一家学派,道家和墨家也在这混乱的世代里,影响着诸多事情。并且从儒家分支而来的法家,其在政治意义上,也远大于儒家。所以孟子的横空出世,算是挑战了原有的诸家平衡。
“荀况,你也是儒家人,怎么看孟轲这位前辈呢?”在赵国也有一位原先是儒家大师的人,叫荀况。其周边的人认为此人的思想足够强大,是可以媲美儒家师尊孔子的,所以在一些正式场合,都愿意称荀况荀子。
而这荀况和吴起一样,都是认为儒家在盛世有用,乱世无用,所以也入了法家:“怎么看?用眼看啊,还能用什么看?”
“不用心看吗?”身旁的人认为自己的话很有理,等着荀况的露出惊讶的表情。打荀况连头都没抬,语气还那么不好:“做人别耍心机,你看人用心看吗?”
在荀况的认知里,眼睛就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只要是目光所及之处的所有事物,实际上都会被记在心里,哪里会有什么用不用心看。
因为荀况是法家人,说话做事都有章法,身边的人也都习惯了,并没有多少人露出尴尬的样子。
不过虽然如此,荀况还是稍微的捉摸了一下这位被世人称之为儒家第二孔子的孟轲,心想人一旦这么出名之后,是绝对有点实才的,不可能是个夸夸其谈之辈。
本来这种生活实际上在三家分晋之后都很习惯了,因为魏国有庞涓,齐国有孙膑,赵国有荀况,秦国有公孙鞅。基本都是每个国家都在想着怎么提升思想和综合国力,也没时间太过于搭理别的诸侯国内的情况。但直到孟轲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言论后,荀况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出马,这华夏的文化根基,可能就会被儒家人给破坏掉。
荀况要去找孟轲的事情在赵国传开,做过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也多少被齐国所关注。所以在赵国和齐国一同的努力下,荀况朝着孟轲所在的国家而去。
而孟轲也得到了消息,也想会会这位认为儒家盛世无用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魏国已经准备妥当了,但此时齐鲁之地马上就要有一场盛大空前儒法对决,还是公开的,所以这时候魏国如果对齐国动手,那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将军,这是不是齐国故意玩的把戏?”魏罃觉得自己真是多灾多难,连想称王的想法也迟迟不能实现。
庞涓也是一样,听着孙膑在齐国越混越好,知道再怎么下去魏国就打不过齐国了。毕竟齐国有的是钱,要是真想做事,那是非常可怕的:“咱们该出兵出兵,别管啊么多。他们想对决,在哪里都能对决,这次如果不过去,下一次齐国还给你玩这一套。”
魏罃在孙膑走后已经习惯了庞涓的嚣张口气,同时也把自己的世代能否称王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庞涓的身上:“好,照常发兵吧。”
魏国的军队出发了,朝着齐国而去。但谁曾想到,齐国竟然主动的来了。所以魏国耍了个聪明,直接调转军队朝赵国而去,想先教训一下自己的这个不太听话的兄弟。
赵国很是郁闷,虽然这些年和魏国这位老大哥也多少有些摩擦,可终究还是三晋出来的,没必要搞这么一出。
荀况在离开赵国的时候,也发现了魏国的动向。按照荀况那人本性恶的说法,自然会提醒赵国的君主好好的地方路过的魏国,防止魏国突然对赵国本土进行袭击。
不过赵国显然没有注意荀况的话,所以在魏国兵临城下的时候,赵国君主疯了。
“怎么办,诸位怎么办?”赵国的君主是赵种,能力不是太突出,但好在不是太差。被围困在邯郸城内,身边虽然没有什么大将,可心情还不是太过于紧张。
邯郸城大,不次于当年的晋阳。只是这些年赵国老是被北边的游牧势力,也是新诞生的匈奴人骚扰,地盘也就那么大。所以没办法,只能对中原诸侯国动手了。只是没想到对卫国动手,会引得老大哥魏国不痛快。更没想到魏国这次突然调转枪头对付自己,还会以好兄弟卫国受欺负为说法。
“卫国是好兄弟,难道咱们赵国不是吗?”赵种气愤之余也是没得办法,毕竟现在被围困的,还是自己。
大臣们左想右想,都认为凭着赵国的能耐是肯定打不过魏国的,所以干脆做了一个决定——向齐国求援。
三家分晋后,赵国没少和齐国斗法,所以赵种的脸上,多少有了几分无奈:“不去找齐国,能行吗?”
大臣们统一的摇着头,认为只有齐国才能就赵国!
赵种最后没办法,只能哭着写下了救援信,然后派了一队斥候赶往齐国,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丢人与现眼等话语。
信件传到了齐国,此时的齐国君主已经成了田因齐,自然不会放弃这么个好机会:“冤家宜解不宜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啊。”
很快,齐国的消息传回到了赵国——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