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夏国国内的一些服装工厂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亦或是设计力量还都非常薄弱,但一些日后如日中天的大品牌们——雅戈尔、杉杉、利郎、七匹狼等等正是源自于这些服装工厂。
1979年2月,76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潮水般地返回到他们当年出发的城市。
夏国最高层立刻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紧跟这一信号,1979年底,浙州省甬市鄞县石洛镇成立了一家青春服装厂。
说是工厂,其实只是一个蜗居于戏台地下室的原始小作坊,几台家用缝纫机是用2万元知青安置费买的,尺子、剪刀、凳子是职工自带的,主要为别的厂加工背心、短裤、袖套之类。
石洛镇成立的这家服装厂名叫雅戈尔,这个日后鼎鼎大名的夏国服装品牌正是脱胎于这个“青春服装厂”,而其品牌Youngor也源于英文younger,意指更年轻的。
几乎是在同时,1980年,一个叫洪肇明的福建晋江农民,在他生日那一天,拆下两扇门板,用来当作服装加工的裁床,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成立了劲霸男装这个在后世价值150亿元的男装品牌。
接下来,1989年,同样是在晋江,林聪颖拿着自己做生意赚的一点辛苦钱,再加上从亲戚那里借来的18000元,一共靠着72000元的原始资金,向镇政府租了500平方米的场地,买了几台二手锁边机和裁床,缝纫机、剪刀、凳子全由工人自己带。林聪颖又到附近的城镇请来老裁缝,在对工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培训后,这就是日后被称为“西裤专家”的九牧王前身。
到了90年代,利郎、七匹狼、报喜鸟、依文、庄吉这些日后成为夏国服装中坚力量的品牌纷纷创建和成立。
不仅是男装品牌,这个时期,有一批女装品牌也开始萌芽并崭露头角,淑女屋、玛丝菲尔、江南布衣、白领、歌力思均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而它们都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后世最具知名度的领军品牌。
在1979年到1999年这个阶段,夏国的服装专业市场也渐渐初具规模。
1979年,鄂州省江城率先在全国采取免除税收、管理费等政策,吸引商户到汉正街经营小商品;并突破国营商业独家批发体制,允许个体经济从事批发业务。
1982年的8月28日,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发表,充分肯定了汉正街发展小商品市场的经济模式。同年9月,夏国领导层则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政策的转向,催生了一个由卖方市场主导的商业时代,之前的“投机倒把”者成了市场经济的先行者。
80年代,当时被称为“倒爷”的人成为市场经济初期激活服装商业的主力军。
以他们所贩卖服装为主体的服装经营集散场所,就是现在专业市场的雏形。
首先,在夏国南方的虎门,一个叫富民时装城的大厦拔地而起。
在投建之初的1993年,富民曾耗资7000万元,这在当时着实是个不小的数字,但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成交额10亿元。
并且,短短3年后,在1996年年底盘算时,这个数字已高达15亿元。
直到2020年,富民仍旧处于虎门服装专业市场的领头羊位置,更是虎门服装发展的晴雨表。
就在同一年稍早一点的1月里,同样也是在粤州省,羊城白马服装市场横空出世。
1998年11月18日,白马公司承办了羊城服装节,此次服装节的举办开创了羊城市举办服装节的先河。
同样是在1993年,在夏国的北方城市,奉天市五爱市场完成了由“集”到“市”的转变,市场占地已达10万平方米,场内摊位达15,327个,业户达1.6万户,从业人员达4万人。
一年后,1994年9月16日,五爱服装城举行了隆重的建设奠基仪式。
关于五爱市场,作家木青曾深入到业户、工商工部、各级领导中,创作了反映五爱市场的长篇纪实小说《五爱街》。
1999年,五爱市场的成交额已达128亿,税收1.2亿元。
到了90年代中后期,批发市场已成为服装流通主要渠道,部分市场向着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迈进。
在这个阶段,随着国内外市场联系不断加强,夏国也逐渐成为了全球纺织服装业第一出口大国。
1978年,夏国服装年产量为9.51亿件,这一数字在1979年、1980年和1981年分别上升为10.61亿件、12.43和14.73亿件。
虽然每年增幅都在10%以上,但平均到全国,每人每年却只有一件左右的服装可供消费。
1984年,夏国棉花产量达1.25亿担,比1978年净增8000万担,六年间每年递增19%,相当于前25年递增速度的5.6倍。
同样是在这六年间,化纤平均每年递增17.1%,纺织工业总产值递增10.9%,增长速度都大大超过前29年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