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玄幻奇幻 > 孤臣 > 第三一五章 孔明联吴修旧好 出兵南征反间妙

第三一五章 孔明联吴修旧好 出兵南征反间妙(1 / 2)

吴王孙权被邓芝说动,决意联蜀抗魏。

孙权问:“众官谁愿出使成都,以达孤意,与蜀国结盟?”

一班文官鸦雀无声。

孙权叹息道:“孤掌管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更有荆襄九郡,反不如西蜀偏僻之国。蜀有邓芝,不辱其主;吴却无一人敢入蜀,以达孤意。”

忽然一人出班奏道:“臣愿前往!”

孙权举目一看,是吴郡人张温,字惠恕,官居中郎将。

孙权说:“只怕你到了成都见到诸葛亮,不能妥善地表达我的意图,误了两国联盟的大事!”

张温说:“主公,诸葛亮也是人,臣有何怕他?此去必定不辱使命。”

孙权大喜,重赏张温,亲自写了国书,作为盟约;又赏赐邓芝,命张温带着吴国回馈蜀国的礼物,随同邓

芝入川通好。

二人一路乘船,一个月后来到成都。

诸葛亮非常重视,早已派蒋琬在成都郊外迎接。

诸葛亮已与刘禅商议好,邓芝一去,盟约必成,孙权肯定遣使回访,应以礼相待,以结盟好;然后先平定南方孟获,稳固后方,再图中原。魏国若灭,吴国也不能持久,这是长远的国策。

刘禅闻报吴使张温到来,下令聚集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觐见。

张温见刘禅十分重视,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刘禅施礼。

刘禅见张温没有跪拜,心中不悦;想起诸葛亮的嘱咐,不动声色,赐锦墩,让张温坐于殿左,设御宴款待。

张温献上吴王孙权的国书,刘禅展开来看了会,传给诸葛亮。

诸葛亮一看,国书上写:“吴王孙权,致意于蜀汉怀皇帝陛下:前者因荆襄之地,两国不睦;今刀兵已息,将士解甲,百姓安居。国贼乃篡汉之曹丕也,孤王愿与陛下永结盟好,唇齿相依,互通有无,攻守同盟。若违誓约,神人共诛,国祚不永!”

诸葛亮看完大喜,孙权是真心结盟,蜀国再无两面受敌之忧。

诸葛亮从袖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礼单,递给刘禅,赏赐吴使张温。刘禅亲自写了国书,盖上玉玺,与东吴订盟。

文武群臣无不欣喜,殷勤地过去敬张温酒。

张温名利双收,喜不自胜,频频举杯,面有傲色。

御宴一直进行到黄昏方散,诸葛亮亲自送张温去驿馆休息,约定明日中午,摆宴送行。

次日,诸葛亮就在驿馆内设宴送行。

诸葛亮对张温说:“先帝在日,与东吴不睦,屡兴刀兵。如今先帝已晏驾,当今圣上,深慕吴王,欲捐弃旧怨,永结盟好,合力破魏。望大夫回去,善言回奏,两国通好。”

张温连连点头应诺,酒至半酣,张温嬉笑自若,谈笑风生,颇有傲慢之意。

诸葛亮微微一笑,暗暗叫过来鲁三嘱咐几句,鲁三领命出去。

不一会儿,酒宴上闯进来一个人,身材修长,文质彬彬,正是益州别驾、左中郎将、长水校尉秦宓!

秦宓进来,只对诸葛亮施了一礼,坐下饮酒高歌,看也不看张温一眼。

张温不悦,问诸葛亮:“丞相,此乃何人?如此无礼?”

诸葛亮羽扇轻摇,笑道:“此乃秦宓,字子勑,益州有名的学士。秦宓乃刘璋旧部,文采斐然,专攻儒典,而且为人清高;刘璋在日,多次派官员、亲朋好友相劝,秦宓才肯出仕。”

张温不悦,有意刁难,问:“既为学士,不知秦宓先生可曾学习?”

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小童,都去学习,何况于我?”

张温问:“请问公所学为何?”

秦宓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张温笑道:“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

秦宓说:“天有头。”

张温问:“头在何方?”

秦宓说:“在西方。《诗经》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张温又问:“天有耳乎?”

秦宓回答说:“有耳!天处高而听卑。《诗经》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如何能听?”

张温又问:“天有足乎?”

秦宓说:“有足。《诗经》云:‘天步艰难。’无足如何能步行?”

张温又问:“天有姓乎?”

秦宓说:“岂能无姓!天姓刘。”

张温反问:“何以知之?”

秦宓说:“天子姓刘,天当然姓刘。”众官哈哈大笑。

张温张口结舌,面红耳赤。

秦宓笑嘻嘻地举杯上前敬酒,问张温:“先生乃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理。昔日混沌既

分,阴阳初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为何倾其西北?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有何物?愿先生教我。”

张温无言可对,连忙站起来,惶恐地说:“想不到蜀中俊杰众多!适才讲论,使我茅塞顿开。”

诸葛亮见张温羞愧,连忙劝说:“酒席之间诘问,不过是玩笑话而已。张大人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秦宓当初反对伐吴,曾被先帝囚禁,正与张大人联蜀之意不谋而合,两位是同道中人也!”

张温连连拜谢,举杯一一敬酒,神色谦恭了许多。

送行宴吃完,诸葛亮命邓芝去吴国答礼,与张温同行。

二人拜辞诸葛亮,往东吴而去。

回到建业,张温交口称赞诸葛亮贤达,把刘禅仁义、愿与东吴永结盟好、特遣邓尚书又来答礼之事一说。

孙权见盟约已成,心中大喜,收下国书,设宴款待邓芝,令群臣相陪。

邓芝见盟约已成,不似上次出使东吴,咄咄逼人,频频敬酒,和蔼可亲。

孙权喝到半酣,心中高兴,举杯问邓芝:“若吴、蜀二国同心灭魏,得天下太平,然后二主分治,岂不乐乎?”

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两国联手灭魏之后,不知天命归于吴乎?归于蜀乎?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则战争止息矣。”

孙权大笑说:“邓公实诚君子也!”于是厚赠邓芝还蜀,自此吴、蜀通好。

两国结盟,早有探马报知曹丕,曹丕大怒,传旨御驾亲征,先伐吴!

司马懿献计,调集大小船只,从蔡水、颖水而入淮河,攻寿春,至广陵,再渡长江,直取南徐。切断吴军的退路后,再往上游,攻击吴都武昌。

曹丕应允,调三千艘战船,命曹真为前部,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曹休为合后,刘晔、蒋济为参谋官,起水陆军马三十万,择吉日发兵!

又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守国都,代理朝政。

孙权闻报大惊,一边派使者向诸葛亮求助,请蜀兵出汉中,攻魏地,牵制曹魏;一边封徐盛为安东将军,总镇督促建业、南徐军马,守护江岸。

徐盛令士兵扎芦苇为假人,尽穿青衣,执旌旗,立于假城疑楼之上。南徐沿江一带,直至石头城建业,一连数百里,城郭舟车,连绵不绝。

曹丕兵临长江一看大惊,魏兵见城上许多人马,如何不胆寒?恰好江上起了大风,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溅湿龙袍,帅船将覆。

曹真急派文聘将曹丕救上小船,待大风平息后,魏军水师退往淮河。东吴振威将军孙韶不服徐盛号令,私自领兵追击,两军混战。

忽然探马急急来报曹丕,蜀汉丞相诸葛亮派了赵子龙出阳平关,攻打魏国诸郡甚急。

最新小说: 希夷镖局 安里士 精灵童话诗集 万星之地 顺应天择 转生成龙,但是成为了屠龙者 烛龙I余晖之痕 大齐战纪 女帝的神级星卡师 吾名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