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普契兹(1 / 1)

利普契兹(Jacques Lipchitz, 1891—1973)

法国雕塑家。生于立陶宛小城德鲁斯坎尼基。有犹太血统。1909年赴巴黎,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次年转入朱利安美术学院雕刻班。1913年结识毕加索,后参与立体主义活动。1920年在巴黎莱昂斯·罗森堡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览。1930年在巴黎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以100件雕塑展品赢得了国际声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德军占领巴黎,于1940年出走,次年抵达美国,1952年定居纽约。

他开始接触立体主义时,并不赞成立体主义的主张,1914年访问西班牙后改变了对立体主义的看法。青铜像《持吉他的水手》(1914)是他创作转折期的作品,从此他把几何形体引入了人物雕塑中。在青铜《头像》(1915)上还能依稀辨出暗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而在石雕《站立着的人物》(1916)中已纯粹是一件注重垂直与水平相互贯穿的面,以及带有曲线轮廓的抽象作品了。但是他很快又不满意这些有着严肃性矩形的抽象作品,于1917年开始将人物作成复杂的形体,并且增大了体量,使之呈现出一种既有丰富性又有纪念性的特殊个体。他认为,雕塑作品不应是对任何东西的模仿。1925年,他吸收阿尔奇片科的“负空间”手法,创造出一种新的透雕,即把实体部分雕去,而将虚的部分保留。这种虚实颠倒的创作方法对现代雕塑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青铜作品《生活的欢乐》(1927)、《人像》(1926—1930)显示了他的这一追求的成功。3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并常将早期的主题重新塑造,如《母与子》(1922—1930)、《浪子回头》(1931)赋予立体主义的硬块结构以血肉。青铜雕《握住兀鹰的普罗米修斯》(1944)和花岗岩石雕《孩子归来》(1941)则体现了他在30年代中期以后的艺术风格。在这些作品中,内容的表现已作为至高无上的东西,巴洛克式的自由奔放的充满曲线运动的造型代替了古典式的宁静的纯几何性。在《欢乐的圣母院》(1948)、《伯勒洛丰驯服天马皮加苏》(1969)、《全球和平》(1969)等晚期作品,塑造了具有巴洛克式的极富表情的圣像、神话人物,但是立体主义的信条仍然明显地控制着虚和实的均衡。(朱国荣)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