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变奏曲(作品30)(Variations, op.30)
奥地利作曲家韦伯恩的作品。写于1940年。是作于1936年的钢琴变奏曲(作品27)的姊妹篇。全曲分为七个部分,包括一个主题和六个变奏,其间用双纵线划分。韦伯恩曾将这七个部分比喻为奏鸣曲式各部分的结构:引子、主题、连接部、副主题、再现部(类似展开部)、连接部和尾声。
全曲以对称的十二音序列为基础,可分为三组四音音列。第一组和第三组的音程关系(两端小二度、中间小三度)与第二组正相反(两端小三度、中间小二度)。如果把整个序列分为两半,则后六音是前六音的严格反向加逆行。变奏曲就以这样一个结构严密的序列为基础,将每一组四音音列或扩大,或缩小,或进行卡农式模仿,组成了一曲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篇章。
第一部分,变奏曲的主题(“奏鸣曲式”的引子)。这部分充分运用了音色旋律和二声部对位化的写法。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首先由低音提琴演奏序列第一组的四音音列(原形),这是全曲主题的核心,随后,双簧管和加弱音器的长号依次演奏出原形的第二、三组的四音音列。接着,上述三组音列仍以原形的形式、但是移高了半音,在中提琴(第一组)、大提琴(第二组)、竖琴和低音提琴(联合演奏第三组)上先后呈示。第二个段落,是基本序列的逆行,三组音列分别由大提琴、木管乐器组和低音大号奏出。第三个段落,再现移高了半音的三组四音音列的原形,由小提琴、低音单簧管和第一小提琴担任。
第二部分,第一变奏(“奏鸣曲式”的主题)。基本运用音列的原形。开始的部分意境宁静,以第一小提琴为主,演奏第一组四音音列的原形及升高半音重复此原形。然后,突然转为生动而活泼的情绪,在中提琴和大提琴拨奏和弦的衬托下,由单簧管以长音的形式吹出六个音,正好包括了一、二、三组音列的原形。这个有趣的、高度概括的音列以后又转由第一小提琴同度(亦起于bE音)变奏一次,上方声部辅以木管乐器组的短音和弦,不同的是,在第一小提琴音列的下方,大提琴又演奏出第一组音列的原形,组成了“音列中套音列”、“变奏中有变奏”的生动音响。两次变奏在节拍上则形成对称。在两次变奏的前后,是各组音列的原形在各个乐器组上的生动移转。
第三部分,第二变奏(“奏鸣曲式”的连接部)。在第二部分安静、渐慢的结束以后,重又开始生动活泼的叙述,节拍变化特别频繁,运用了四音音列的原形、逆行和倒影。这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可说是一组相对照的变奏,这一部分体现出“竖”的特点,以乐器组为单位,运用了音块和节奏的对位,末两小节是小结尾,由单簧管和独奏小提琴分别演奏第三组音列的原形和第一组音列的逆行(同时也是第三组音列的倒影)。
第四部分,第三变奏(“奏鸣曲式”的副主题)。在织体写法上与第三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横”的特点,以线条的写法为主,大量运用音列的原形和逆行。四音音列常常再细分,由两件乐器演奏,体现出“音乐旋律”的原则。这一部分的末尾,先由长号和中提琴构成一个紧接模仿(相隔一拍,长号吹奏第二组的原形,中提琴演奏第二组的逆行,长号下行六度,中提琴上行六度);然后,力度突然减轻,小号和单簧管联合演奏第三组的原形,与之形成对位的是由竖琴演奏的第一组音形的倒影加逆行。低音提琴接过微弱的最末一音,延续进入下一变奏。
第五部分,第四变奏(“奏鸣曲式”的再现部,类似展开部)。这一部分分为三个段落:陈述的部分、紧接段的部分和尾声。这一部分大量运用音列的逆行形式,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从最长的音符时值(附点全音符)开始,以后逐步缩短时值,以至达到**。陈述的部分以弦乐组和木管组为主,主要演奏第二组和第三组音列的逆行形式,颇为有趣的是,各组音列不仅在“横”的方面互为衔接,而且在“竖”的方面也互为因果。紧接段的部分,在木管、铜管、弦乐三个乐器组均呈现出紧接的形式,以第二组音列的逆行为主,音列时值进一步缩小,弦乐组和木管组的节奏对位造成紧迫感。直至尾声,兴奋的情绪松弛下来,平静的旋律分散在各个乐器。
第六部分,第五变奏(“奏鸣曲式”的连接部)。这是全曲中最短的一个部分,四音一组的音列进一步细分,并分散于各个乐器。音列的原形和逆行频繁地使用,在短短的十一小节内,音列共出现十一次,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二、三组音列的原形,这是第一部分中变奏曲主题原形的第一次完整再现(三组音列移低五度准确再现);第二层次为第一、二、三组音列的逆行,与上述三组音列又互为倒影,是上述三组音列的又一次变奏;第三层次为音形的原形、逆行及倒影组成二重反行卡农,即单簧管和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及大提琴构成准确的二重反行卡农。
第七部分,第六变奏(“奏鸣曲式”的尾声)。这一部分以第二组音列为基础进行发展,在织体写法上既运用了音块式和弦的“竖”的写法,又运用了线条式的“横”的写法,音色旋律的原则再次发挥,速度多变,节拍每一小节都在变化。大致分为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引子性质。意境宁静,音块写法和线条写法先后使用,铜管乐组的音块和弦使人想起众赞歌。第二个段落,呈示性质。以线条写法为主,仍为安静的意境,首先中提琴和大提琴以模仿节奏形式出现第二组音形的原形及其逆行。以后,在长笛、小号等乐器上相继呈示第二组音列的原形。第三个段落,展开性质。以音块写法为主,不仅出现第二组的音列,还出现了第一组的音列(均为原形)。第四个段落,再现性质。音块写法与线条写法相结合,情绪活跃,第一小提琴和小号再现了开头的第二组音列的原形和逆行,并引出一连串各个乐器上的第二组音列的原形。第五个段落,尾声性质。音块写法与线条写法相结合,再度回顾第二组音列的原形。(钱亦平)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