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美国布里安·汉德逊著。1971年发表。1980年收入作者的《电影理论批判》一书。经过50年代初以后近20年的时间,蒙太奇理论与纪实性理论的争论逐渐趋于平缓,电影理论研究开始寻求两者的“接合点”,倾向于综合化。该文是这种新倾向的体现。该文在对两大电影学派的理论(文章分别称之为“电影的局部一整体理论”和“电影与真实的关系”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两者的积极因素,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这可归结为三点:第一,提出“两个阶段论”。拍摄现实对象而得到各单个的镜头是第一阶段,再根据一定意图把各个镜头组接起来为第二阶段。该文认为,爱森斯坦理论的缺陷是,“它给这一关系——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从真实到艺术——所下的定义过于狭窄,把它局限于蒙太奇的学说”,即片面强调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唯一表现关系”,是“一个阶段论”者。而对于巴赞来说,“电影艺术在镜头本身内就是完整的,是完全实现了的。如果镜头和真实有了正确的关系,那么它已经是艺术”;“镜头,它作为艺术的资格,并不取决于更大的单元,也不取决于和其他镜头的组合”。因此,也是“一个阶段论”者。汉德逊认为这两种理论最严重的局限就在于各执一见。他指出拍摄阶段与组接阶段构成完整的创作过程,不可偏废,应该将两者尽可能完美地有机统一起来。第二,提出“形象—观众相互作用论”。汉德逊认为爱森斯坦和巴赞两种理论都没有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作者、作品与观众的关系的问题。他认为既要保持镜头内部的纪实性和多义性,让观众有选择和思考的余地,又要注重通过蒙太奇处理去引导观众,并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第三,提出“局部一整体论”。汉德逊强调整体结构,要求按照整体需要去处理局部(包括镜头和段落)。汉德逊总结说,如何运用镜头,特别是如何把各个镜头连接成整体,这是引人注目的理论问题。这些考虑属于各电影段落和整部影片的综合美学的范围——这是巴赞和爱森斯坦都没有给我们提供的东西。“这些问题使我们超越现在,而进入一种新的电影理论的领域。”此外,汉德逊在方**上有两点可以注意:一是主张从理论史的宏观角度着眼,运用“综合分类”方法对已经发展的理论进行准确分类、细致分析和比较,以免被最后的结论引入歧途;二是指出了两个电影学派在以前很少有人注意的方**缺陷,认为它们是搬用了传统的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模式来研究电影。(杨剑明)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