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考尔(1 / 1)

克拉考尔(Sigfried Krakauer, 1889—1966)

德国电影理论家,美学家,社会学家和小说家。早年在德国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建筑学。1925年,发表社会学论著《作为科学的社会学》。1928年出版长篇小说《金斯特》。1930年,写作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德国公务员的论著《公务员》。此后长期以《法兰克福报》的电影评论家身份发表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他坚持和发展了德国社会学家埃·杜克海姆的社会学原理,同时也体现出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法西斯分子夺取政权后,他被迫移居巴黎。1941年,去美国定居,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研究影片,先后出版了专著《宣传和希特勒的战争片》(1944),和《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1947)。战后,克拉考尔在美国应用社会研究局和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社会学和电影美学研究,于1958年出版《仆从心理学》一书,并在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杂志上发表电影研究文章。1960年,他的主要论著《电影的本性》在美国出版。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是对传统电影理论的重大突破。他的“物质现实复原论”与巴赞的“照相本体论”,使电影理论在50—6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克拉考尔的理论从电影的照相本性,看到了电影与现实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认为照相是原始的电影,因而电影作为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在不受艺术家的内心视像干扰的条件下揭示现实。他的其本立论是:“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他认为:传统艺术观念“并不,也不能运用于真正‘电影化’的影片”。传统的艺术是“从上层到基础”,即从思想意念出发来消化物质现实材料。唯独电影是“从基础到上层”,即从对物质现实的如实反映开始,最后走向某个问题或信念。克拉考尔进行电影本体论的研究,拓展了电影美学的研究领域。他指出看电影的意义在于使现代人有可能经验物质现实,把注意力从内心世界转移到生活的外部现象上来。电影艺术能够使现代人对现实生活之流深感兴趣,能使人接触到具有各种具体表现的生活真谛。克拉考尔力图按照唯物史观研究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社会及观众之间的关系,这些也体现在他的早期论者中。他的《从卡里加里到都特勒》一书,运用社会学方**,揭示了德国电影发展的社会条件和作为影片的思想源泉的政治、经济及道德生活现象的重要意义。(杨剑明)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