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误解(2 / 2)

你对上海的印象,是任何人初到一座陌生城市的共同感觉。上海朋友对台北的“羡慕”,有礼貌的成分。其实上海没有你感觉到的那么糟糕,而台北也没有你罗列的那么优秀。至少,上海有太多“寂寞梧桐深院”,例如我的台湾朋友登琨艳在沪东的掩荫院落,杨惠姗、张毅在沪西的畅朗府邸,都安静得自成日月。

从你的年龄和你提问的语气,我建议你更勇敢地摆脱对于熟悉生活的陶醉,去开拓生命的空间,当然未必是上海。不要把自己的生命看小了,开拓就是面对陌生,包括自己生命深处的陌生。

问:

台湾也有孔庙,安静优雅,总能感受一种对圣人的缅怀。但近年去山东,“孔子热”延烧,到处闹哄哄,据说还要打造更豪华的纪念地,收费可能也更贵,您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吗?

答:

我听出了你的答案。但是,孔子早就不仅仅是学术文化界的现象,我们已经没有权利来设计他。历代皇帝祭孔,仪式宏大;普通民众朝圣,更喜欢热闹。与孔子几乎同时的佛祖释迦牟尼,哲思多么深奥,但世间庙堂出现的却是密集的叩拜和香火。圣人塑造社会几分,社会也塑造他几分。如果你不喜欢热闹,那么,你安静了,他也安静了。这就像你喜欢屈原,自可默默喜欢,不必嘲笑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众读不懂《离骚》。中国文人常常过于自命清高,我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够增加一点尼采描述过的酒神精神,在民众狂欢中醉步踉跄、融入人潮。

问:

读深邃细腻的文学作品,总觉得简体字无法到位,您有同感吗?听说内地也有人提出要逐渐恢复繁体字,有可能吗?

答:

你的感觉,只是阅读习惯。我两种字体都读,没有同感。

简化汉字,包括简化字数、笔画、异形、异读、古读等很多方面,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代代都在做。现代的简化汉字运动,始于二十世纪初,比五四运动还早,三十年代出现过好几个简化方案,五十年代那一次,又包含着“扫除文盲”的急迫性。其实,很多简体字是历代草书中反复用过的,因此胡适之先生十分赞赏。

我不知道大陆有人提出恢复繁体字的理由是什么。这既要改变十几亿人的内地习惯,又要花费天文数字的资金,谁敢下这种命令?连终生只会写繁体字的毛**也没有下过这种命令,他只是让自己的诗词印了一些繁体字版本送送老人而已。

喜欢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休休和漉漉 0感 为己生 诗伴我前行 诸天:剑行 快乐唱歌 生活随想随思记 萌学园之红月之谜 阿Q的精神世界 一清少年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