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2 / 2)

秋雨老师,投票的结果出来了。排名第一的是创办《新青年》,提倡科学、民主;

排名第二的是推广白话文;

第三是大量兴办新学校;

第四是破读甲骨文,商代浮出水面;

第五是发现敦煌藏经洞;

第六是废除科举;

第七是派遣留学生;

第八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派学者的出现;

第九是鲁迅、郭沫若、周作人、冰心、徐志摩等作家的出现;

第十是引进油画、话剧和外国音乐。

余秋雨:

感谢你们罗列得那么齐全,可见你们对中国文化的这个重要转型期很关心。不像有些学者,眼睛里只有古文和外文。

让我们对当时的文化学者表示深深的敬意,而不要站在今天的立场去嘲谑他们。应该明白,他们虽然有不少局限,但在整体上比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尚得多、勇敢得多、深厚得多。他们在国耻的焦躁中没有选择躲避,而是立足文化从事改革。他们几乎没有获得当时**的支援,反而常常受到政客的迫害。在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局势中,他们很少有机会进行创建,他们享受不到欧洲启蒙主义时期那些思想家的荣耀,几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但他们居然作出了那么多重要的事情。有的事情,是在他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例如甲骨文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他们也都一一到位,立即从事研究,并获得可观成果。

他们实在太不容易了,这些我们祖父、曾祖父一辈的学者。

在你们所排列的这些成果中,有两点不太起眼,却有特殊意义,我需要说一说。一个就是推广白话文,这是中华文化在自身形式上的一种新生。虽然以前也有白话文,却不是主体语文,而文言文又连带着那么丰厚的历史传统,一旦要被替代会遇到极大的文化阻力和技术问题。但是,无法想象的奇迹发生了,白话文的推广居然取得了成功。从语法的创建、范文的写作、教育的接纳、传播的普及,全靠一些文人一一做成。这么一件大事,做成的时间并不太长,实在让人惊叹。

普及白话文并不是废止文言文。一切传统的文化经典仍然很好地保留着,但中国文化必须建立能够表述现代科技、国际时讯、民间心态的文本,那就不能不推广白话文了。总的说来,这件事做得很漂亮。被你们排列在第九的那些作家,他们最重要的贡献也在于早早地建立了白话文的审美自信,这比他们传达的思想更有效。

另一个不太起眼的文化亮点,是中国现代学者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破读了刚刚发现的甲骨文。这件事我在今年开课之初曾仔细讲过,现在课程临近结束又不能不提到,实在是一种天意。因此,还想再说几句。破读甲骨文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文化奇迹,证明中国文化人不仅有面向现代的勇气,还有面向远古的能力。连孔子、司马迁都没有见过的甲骨文,突然出现在兵荒马乱的现代,这是对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贯通性的一大考验。能不能破读,便是这种文化有没有中断的试金石。考验通过了,文化的魂魄和历史的韧性一起回来了,中国人终于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清楚地知道:我们是谁。

因此,我多次说过,中国在二十世纪前期所做成的两件文化大事——推广白话文、破读甲骨文,证明中国文化并没有失去生命,甚至也没有失去高贵。

中国文化毛病很多,到了现代更多。我们惋叹过明、清两代在文化专制主义的高压下只出了曹雪芹和王阳明这样寥寥几个顶级文化创造者,但到了近代、现代、当代,连出现曹雪芹这样的小说家、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家的希望都没有了。在这样一片令人沮丧的格局中,即使仅仅推广了白话文、破读了甲骨文,沮丧之气也会消释大半。更何况,你们投票选出的项目远不止这两项。

至于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缺点,我已在凤凰卫视《秋雨时分》栏目中整整讲了一年。每天都有,因此很长,我们就不再重复讨论了。很想把那个栏目整理出来,印一本书,书名已经想好,叫《古洞一年谈》。

喜欢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