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观众心理美学 > 二 注意力的持续

二 注意力的持续(1 / 2)

注意力引起之后,如果处置不当,很快就会松弛。因此,对艺术家来说,观众注意力的持续

,比引起更加重要。

19世纪德国剧作家赫勃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最差劲的戏剧在开场的时候往往跟最精彩的戏剧相似。一场遭致惨败的战斗往往也是以先声夺人的雷霆闪电开头的

。”这说明,倘若无力使观众的注意力保持下去,那么,开头时的声势反而会成为一种自我嘲弄。

要使观众的注意力长时间地保持住,难度很大。英国现代剧作家和演员奥斯本说:“我干的行当有一部分是想方设法让观众在座位上坐上两个半小时左右而一直保持兴趣;这是一件很难办的事。”他还说,这件事,看上去轻而易举,学起来殊为不易,只要剧院存在一天,戏剧家们就得为之而不断地学习。

要使观众的注意力长时间地保持住,在戏剧文学上最常用的办法是悬念

的设置。悬念,往往被看做一种戏剧技巧,与“巧合”、“转折”之类相提并论;其实,戏剧家设置悬念,纯粹为着对观众心理的收纵驾驭

。其所“悬”者,乃观众之“念”。严格说来,这应是审美心理学中的名词,为编剧学和导演学所用,只是一种借用。

为了造成悬念的效果

,才采用悬置的技巧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技巧要求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拉开距离,从而使观众的注意力在这个距离内保持住。

由于注意力的保持是戏剧这门过程性艺术的基本课题,因而在世界各个古典戏剧的发祥地,悬念的技巧都被较早、较普遍地运用。

李渔说,“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猜破而后出之,则观者索然,作者赧然”;日本古代戏剧家世阿弥说,“将某些东西保密,就会产生重大效用”;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创始人维迦说,“观众一知道结局,就会掉头走出戏院”,因而要常使他们猜测不到,“戏里暗示的一些事情远不是下面要演出的事”……

这些古典戏剧家都认识到一览无余对于戏剧的危害,所以都不谋而合地谈到了剧情弯曲荫掩的重要。多一层弯曲荫掩,让观众多一层猜想,不断引起观众解谜的兴趣。所以,“猜不着”,是悬念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这里出现了问题。如果完全猜不着,观众是否还有继续猜的兴趣呢?

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告诉人们,兴趣的产生,在于似乎依稀有路与路途并不明确这两者之间。

恰如黑夜踽行,如果伸手不见五指,失去了探寻路途的任何希望和可能,那也就谈不上探寻的欲望和专注了,只有给予一线光亮,无论是浓黑天际的一道微曦,无论是黝黝丛山间的一星孤灯,无论是数里之外的一堆野烧,才会给夜行者带来生机和兴味。

因此,越来越多的戏剧家认为,悬念的设置,不能使观众完全猜不着。

其实,李渔和维迦说是要让观众猜不着,而他们自己的剧作却还是经常给观众以可信的路标。他们只是为了强调一点,没能把此间的微妙关系分析清楚。

一出戏,如果全力引导观众去猜想,就会把观众审美时其他可以调动起来的心理机制遮盖掉、损耗掉。为猜而猜,审美享受就会被逻辑推理所剥夺,情感上的浸染就会被紧张所替代,对人物性格的感受就会被等待所驱逐。本来,悬念只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手段作为目的,那就背离了健全审美的正途。因此,对于极有魔力的悬念,既不可舍弃,又不可沉溺,尤其不宜在猜测、推理上耗费观众太多的精力。

终于,有一些戏剧家明确宣称要把秘密全部(或大部分)交给观众,让观众不费猜想之力地从容观赏。

狄德罗曾把一出希腊悲剧中姐弟相认的情节与伏尔泰写的一出悲剧中骨肉相认的情节作了比较。他说,希腊悲剧把观众早已知道而剧中人并不知道的姐弟关系,到最后一幕才揭穿,这便使观众保持了五幕之久的渴念;而伏尔泰的悲剧在剧中人和观众全不知道的情况下终于宣布一组剧中人的骨肉关系,这只能造成吃惊的效果和短暂的感动,如果观众早就知道他们的骨肉关系,必将以极大的注意倾听他们吐出来的每一个字眼,眼泪早就在剧中人相认之前就流出来了。对此,狄德罗总结道:

由于守密,戏剧作家为我安排了一个片时的惊讶;反之,如果早一点把内情透露给我,他却能引起我长时间的焦急。

对于刹那间遭到打击的人,我只能给予刹那间的怜悯。可是,如果打击不立刻发生,如果我看到雷电在我或者别人的头顶上长时间聚集而不击下来,我会有怎样的感觉?

在实际的艺术处置上,狄德罗认为应该做到“让观众明了一切,但尽可能使剧中人互不相认”。

威廉·亚却在《剧作法》中对这个问题讨论得更为详尽,他的意见,集中地体现在对一个实例的分析上。英国18世纪的戏剧家谢立丹的代表作《造谣学校》中有一个情节,一位夫人在屏风后面,听到了一场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绯闻的交谈,最后屏风被推倒,原先不知屏风后面有人的交谈者大吃一惊。对于这个情节,《英国文学家》一书的作者奥利芬夫人认为:“如果剧作者也能像骗过剧中人那样骗过了我们,使我们也同样为这一发现而惊讶意外,那无疑会是一种更高明的艺术。”亚却的意思正相反,他认为,这一场戏的精彩效果,只能建立在观众明知夫人正藏在屏风后这一基础上。戏剧文学教授马修斯认为,观众在知道秘密的情况下还能有兴趣看这段戏,主要是想等待看剧中人在屏风推倒后的各自狼狈相。

看来,奥利芬夫人把悬念的手段理解为保密,把悬念的效果理解为惊讶;马修斯教授把悬念理解为在明了大体情况下的期待。亚却在否定奥利芬夫人、肯定马修斯教授的前提下,又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假定观众非常熟悉这一场戏,连屏风倒下来后剧中人的台词也能背诵,他们仍然愿意一再地看这段戏并且每次都获得愉快,其原因,“也许就在于重新体会作者在结构这一场戏时所独具的匠心”。

这样说来,观众重复看戏时的注意力全都倾注到艺术技巧上去了。对此,亚却自己也深表怀疑。因为远不是一切观众都是剧作家和评论家,而即使剧作家和评论家重复看戏,事实上也不会在意技巧。

所以,亚却得出了他的根本结论:观众重复看戏的兴趣和注意力的产生,恰恰是因为他比剧中人知情,换言之,是洞察一切的优越感,使观众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和满足状态

亚却生动地指出,当我们作为观众在剧场里注视舞台的时候,颇有点居高临下的气概: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