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集团决死冲锋。
此时此刻,日军平时精良的训练效果尽显。
进攻期间,小松大队各级军官各司其职,维持着冲击阵型和散兵线的稳定,队形自始至终散而不乱,使得近五百个鬼子呈现数层波浪线,如同一波波海浪向独立团的阵地奔涌而来。
而且小鬼子也不是埋头迎着炮火硬冲,其中和独立团防御的两个连交火的前锋中队,在保持高速冲击的同时,也合理的避开迎面而来的机枪火力,机枪手和掷弹兵也时不时展开反击,压制阵地上的火力。
不得不承认!
单单这一点,国府乃至自家的一部分军队都无法做到。
很多部队,白天还好,一旦夜战,或者在恶劣天气发起冲击,很容易发生队形逐渐失控,要么队形过于密集被敌火力打击致重创,要么则是冲到一半队形散开了,失去进攻性。
造成这些差距的可不仅仅是武器。
基层军官,士兵训练,以及其他物资的后勤补给,双方的差距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这是国力的差距。
面对日军这种级别的攻击。
如果是一般的部队,必定手忙脚乱,慌忙应对,最终错误百出,被日军桶穿阵地,要是指挥官有血性,部队坚韧,白刃战刺刀见红,还能将鬼子赶回去,要是指挥官怕死,部队散乱,那就是阵地丢失,全面溃败的结局。
但,此时在他们对面的是独立团。
一年来,独立团和小鬼子进行了超过十次的营连一级别战斗。
也就是说,平均下来,几乎是每个月,独立团和日军都有一次两百人规模以上的不同交战,至于小规模的接触战,那更是数不胜数,绝对的过百。
这让全团战士飞速成长的同时,也积累大大量对付小鬼子的实战经验。
每一个士兵都身经百战。
各级基层军官都知己知彼。
一开始,正面阵地上的三个连长,炮兵连副连长以及其他两个步兵连长很清楚,他们要挡住鬼子的三板斧,将鬼子死死的挡在阵地前,为两翼和后方的部队包围切割这伙鬼子争取时间。
但这三板斧可不是那么容易挡住的。
前面还好,驻扎在文典村小火车站附近的只有一个鬼子中队,挡住不难,但等小鬼子整个大队集齐,挡住整个大队的进攻,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考虑到独立团没有照明弹,夜间很难发挥阵地优势,时间也不够建立坚固的防御阵地,三个连长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防御阵地以铁道为轴建立,在阵地前预设密集雷场,并尽量搭建坚固阵地,预设机枪射界,收集可燃物制成火堆放在阵地前,需要时可以直接爆炸引燃照明。
炮兵连则是根据地形,测量距离并标定射击诸元,做到哪怕看不到,也能打中的程度。
“距离一千五百米,全速炮击。”
鬼子发起进攻之后,阵地后方五百米位置的炮兵阵地上,炮兵连副连长语气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