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官都已想得明白,读书人的武器不是刀枪,而是笔和嘴,却比刀枪厉害百倍。谭啸和周国栋兴兵犯驾,但是终归没有举旗造反,说明他们还承认隆武帝的地位,承认自己是隆武朝廷的臣子,只要大家抱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态度,和他们坐下来好好的讲道理,其实风险并不大。
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谭啸周国栋放下刀兵,固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谭啸和周国栋不肯悔改,一定要劫走隆武帝,大家也尽到了臣子的本分,日后还能扬名天下,以至青史留名,冒一点风险也值得。
王夫之左右看了看,找到了好友蒙正发,用眼神催促他赶快也来请命,如此盛事,适逢其会,可不能错过了。
“……”去还是不去,蒙正发犹豫不决。
杨慎当年打的是嘉靖皇帝的脸,嘉靖皇帝遵循道统礼法,文官们闹得再凶,最多也就是廷杖打屁股,谭啸和周国栋却是杀人不眨眼的军头,这些文官没有想明白这一层,跑去他们面前唧唧歪歪,万一惹恼了对方,立刻就会人头落地。
“微臣愿与秋涛先生一同前往,以壮声势。”
就在这个时候,有两个朝廷重臣也站了出来,文安之和汤来贺。
蒙正发眼睛一亮,当时就要迈步跟上,有这两位大佬同去,形势立刻又为之一变,谭啸和周国栋再是丧心病狂,也不至于对这些威望卓著的几朝老臣大开杀戒,此行的安全系数大大增加。
“不行,你们两个都不能去。铁庵先生(文安之)年迈,让你冒如此风险,朕,于心何忍?”听到隆武帝不同意,蒙正发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把脚缩了回来。
“主辱臣死,老夫也有一颗白头,不甘居于秋涛公之后,还请陛下成全!”文安之和其他慷慨激昂的文官不同,脸上的表情很平静,还随口和陈子壮开了个玩笑,但是语气坚定,心意已决。
“……既然如此,就辛苦铁庵先生走一趟了。”隆武帝轻轻叹了口气。和性如烈火的陈子壮不同,文安之为人务实低调,在朝廷里不偏不倚,不党不群,和楚勋不是搞得太僵,有他在中间调停劝解,多了几分把握能说服谭啸和周国栋,稳住楚军。
一定要稳住楚军!
隆武帝现在已经无计可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陈子壮和文安之身上,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拖延几天时间,刘芳亮的勤王军就会赶到。
有汤来贺和文安之带头,其他的朝廷重臣也纷纷上前,请求和陈子壮同去,就连一开始另有考虑的何吾驺也站了出来,没办法,这个时候如果还缩在后面,会被别人看成胆小懦弱之辈,变成“今有不力争者,共击之”的众矢之的。
隆武帝考虑再三,同意了何吾驺的要求。
他非常清楚,不管这些文官们说的如何大义凛然,一副舍生取义的样子,但是本质上,这就是一场和叛军之间的谈判,而且还是兵临城下(其实城已经破了)不对等的谈判。
说白了,陈子壮就是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仗着自己的名望,卖一张老脸和谭啸周国栋谈条件去了,万一对方不给他面子,所有的打算都会落空,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干脆再加上何吾驺这个分量十足的内阁首辅,让谭啸、周国栋不得不生出顾忌,收起刀枪,坐下来好好讲道理。
至于帝党领袖汤来贺,则是隆武帝最信任的文官,还需要把他留在身边,主持局面。
看到“使节团”的阵容越来越强大,其他的文官不再犹豫,一起上前请命,前去帮助几位大佬摇旗呐喊,站脚助威,隆武帝从中挑选了十几个人加入,其中不乏六部九卿这样的高官,蒙正发在几位好友的力荐下,终于搭上了最后一班车。
这种感觉,真的好爽啊!
蒙正发迈出这一步后,所有的担忧顾虑都抛到脑后,只觉得豪情壮志满心间,难怪东林党的前辈那么喜欢被皇帝廷杖打屁股,原来这种不畏强暴挑战强权的感觉,才是圣贤子弟的道之所在,突然之间,蒙正发感觉自己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全身充满了的力量。
“谭啸,周国栋,你们两个乱臣逆子等着吧,某蒙正发来了!”
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隆武帝干脆做到极致,又命人请来白发苍苍的周王,自己的同胞兄弟唐王,给使节团再添上两个重重的筹码,这样一帮大佬找上门去,谭啸和周国栋打不得、骂不得,肯定被搞得焦头烂额。
一切安排妥当,周王、唐王和何吾驺等人离去,隆武帝又命人秘密召来堵胤锡,亲手把年幼的太子交到他的手里。
“朕若陨于乱军之中,卿当护送太子潜往南京,托孤于汪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