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www.ttkan.co/novel/user/operation_v3.html?op=set_bookmark&novel_id=canming-bandu&bookmark=773" class="anchor_bookmark"><amp-img src="/novel/imgs/bookmark.svg" width="30" height="30" alt="bookmark" title="添加书签"/></a>
隆武六年的夏天,清军南下,捷报频传,西军东征,大兵压境。
楚军受到两面夹击,一时间黑云压城。
就在这个时候,消失两个多月的隆武帝突然现身,在南京拜祭孝陵,并且昭告天下,自即日起还都南京,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遗志,驱除鞑虏,光复河山。
他在诏书里还同时宣布,秦王孙可望图谋篡逆,命人冒充永王朱慈焕,伪称监国,自即日起废除他的秦王王爵,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受其蒙蔽,只要弃暗投明,所犯罪责一律赦免,西军将士有擒杀孙可望者,以其王爵王之,若是一意孤行,助纣为虐,待王师平定云南,当与孙可望同罪。
这份诏书用的是隆武帝的名义,其实却出自汪克凡之手,所以对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区别对待,有意挑拨他们的关系。另外他还在诏书里宣布,隆武帝离开桂林后,遭到大学士汤来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坤,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等人的挟持,意图谋害天子,册立新君,拥立只有四岁的太子朱琳源为帝,行董卓篡权乱国之事。
幸好天佑大明,在楚军将士的保护下,隆武帝终于脱险来到南京,马吉祥已经伏罪,汤来贺和王坤则被打入诏狱,其他帮凶爪牙也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何吾驺、陈子壮、刘芳亮、党守素、贺珍等等文臣武将,受到奸臣蒙蔽,犯下不同的罪责,但是隆武帝还都南京,理应大赦天下,何吾驺、刘芳亮等人的罪责一律赦免,命其不日前来南京效力。
这份诏书的最后,是一份斩钉截铁的宣战书,汪克凡用隆武帝的名义宣布,将对西军和满清同时开战,并且号召天下,一同讨伐西军叛逆和满清鞑虏……这并不是狂妄自大,只是迫不得已,如果有可能,汪克凡也不愿两线作战,但是西军已经喊出“联虏讨逆”的口号了,楚军只能挺身迎战。
事实上,这份诏书早就该发出来了,隆武帝在武昌附近上船后,在楚军水师的严密保护下,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南京,但是强扭的瓜不甜,隆武帝刚到南京的时候拒绝和汪克凡合作,汪克凡一时也顾不上他,就先关了他两个月,慢慢用水磨工夫消除他的戾气。
堵胤锡把太子送到南京后,隆武帝的态度稍稍有所转变,不管是有意做戏,还是真的面对现实了,最后都到孝陵给朱元璋磕了个头,汪克凡只需要他在公众面前露个面,接下来的一切全部包办,前后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正式宣布隆武帝还都南京。
诏书发布之后,天下瞩目。
最先做出积极响应的,是早有沟通的刘芳亮、党守素和贺珍,以及呆在他们军中的何吾驺、陈子壮等一大批文武官员、王公勋贵。
刘芳亮、党守素和贺珍一起上书,恭贺隆武帝还都南京,并且宣布即日起加入楚军,配合谭啸周国栋和西军作战,他们还各自挑选亲近子侄,“护送”何吾驺等文武大员前来南京。
根据刘芳亮的密报,其他的文武大员和王公勋贵都比较配合,或者说是想通了,只有陈子壮老先生拗不过这个弯,来的路上几次寻死觅活,要么跳河,要么撞柱,还每每嚎啕大哭,声称自己是葬送大明的罪人,没有面目再活在世上云云,幸好有一天早上起来他突然得了急病,接下来就一直躺在船舱里,才算消停下来。
到底是护送还是押送,还有陈子壮为什么“得了急病”,汪克凡都无意深究,陈子壮如果一直想不开,等他到了南京撑几天场面,就打发他回家养老。这位老先生就是这样一副宁折不弯的脾气,在另一个时空中,他被清军竖着锯成了两半,也坚决不肯投降,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么多文武大员来了南京后都是现成的摆设,也不缺他这一个。
刘芳亮、党守素和贺珍,质子表示效忠,也是这个年代很正常的做法,到时候给他们的子侄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如果的确能够胜任,汪克凡都会不避嫌疑的加以重用,等到打完这一仗,刘党贺的部队肯定还要接受改编,只是现在顾不上这些。
紧随其后,金声桓等人纷纷上书,恭贺隆武帝还都南京,鲁王和张煌言次之,万元吉和苏观生又拖了几天,也先后向南京表示臣服,只有福建的郑成功迟迟没有表态,一言不发,就像不知道这件事一样。
沉默也是一种态度。
汪克凡却并不在意。
郑成功一代人杰,心高气傲,又有轻微的道德洁癖,他如果立刻向南京低头,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反正除了他以外,其他各方势力都重新回到隆武帝的旗下,可以说是大局已定,郑成功再怎么闹情绪,都随他去吧。
隆武帝这两个月也一直在闹情绪。
汪克凡都没有理睬,清军和西军大敌压境,他每天都是日理万机,没有心情送上门去再挨一顿臭骂。
曾皇后倒是见了两次,她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见到汪克凡虽然略有些尴尬,大面上还是客客气气的,汪克凡提出让太子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她也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