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有数十万,近百万印度人百姓感染了瘟疫,刚刚完成吞并莫卧儿帝国的多尔衮得知此事,也一阵头大,紧急从伊斯法罕征召行医者,莫卧儿境内的行医者也被大量强行征召。多尔衮严令必须解决瘟疫,他可不希望瘟疫感染到八旗身上。为了防范瘟疫,多尔衮调集几十万大军,封锁感染瘟疫的城池,将所有感染瘟疫者全部驱赶进封锁的城池内,不允许他们出来,谁敢出来,一缕杀无赦。这几乎是让那些感染瘟疫的城池自生自灭。乱了!而且是大乱!不少感染瘟疫者,绝望之下反抗,但面临他们的只能是被弓箭射杀,有些城池被封闭后,里面的百姓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死者越来越多,感染瘟疫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全部感染瘟疫,成为一座死城。然而,祸不单行!几年大战,交战的范围太广了,被杀死的莫卧儿士兵,以及被战火波及惨遭屠杀的无辜莫卧儿百姓太多了。六月底的时候,第三起瘟疫也爆发了,这次是孟买一带!那里刚刚结束大战,死去的士兵和无辜百姓同样有将近二十万,大量尸体被草草掩埋,在雨水中被冲出来,渐渐也形成了一个瘟疫源。孟买一带,方圆二百余里,超过十万百姓快速被感染。恐慌的百姓害怕也如其他发生瘟疫的地方一样,被封闭在城池内自生自灭,一个个纷纷跑出城外躲避,以至于这第三起瘟疫扩散的速度比前两起都要快得多。“瘟疫!瘟疫!”多尔衮咬着牙,一脸铁青。其实吧,战争过后出现瘟疫的事情,在历史上一点都不少见。就以中原王朝为例,为什么每一次王朝更替,十几年的战争过后,原先的人口都是减半再减半,以至于新立的王朝连原先王朝三分之一的人口都不到。除了直接被战争杀死的,更多的是因为战乱,造成难民无数,田地荒芜,粮食产量减少,产出的少量粮食,养不起原先那么多的人口,生生饿死的百姓更多。还有就是瘟疫,往往一场瘟疫下来,少则十几万,多则过百万百姓死亡。瘟疫造成的混乱不亚于战乱,同样令无数百姓恐慌,无心种地,又一次饿死大量的百姓。只不过这个时候,因为瘟疫的爆发,暴尸荒野的尸体得到谨慎处置,所以没有引发新的瘟疫。原先莫卧儿帝国的领土,七成左右的领土都蔓延着瘟疫,要不是多尔衮下令清军封锁波斯与莫卧儿之间交界的印度河,瘟疫还有可能蔓延进满清的波斯境内。瘟疫横行,无法避免,多尔衮已经将大部分满八旗撤回了印度河西岸的大清波斯境内,但他自己没有回去,依然留在了莫卧儿帝国境内,指挥征召的医者尽可能的扑灭瘟疫。他可不希望自己近五年时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莫卧儿帝国最后因为瘟疫而被毁灭,那样岂不是白白辛苦一场。为了大清的将来,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瘟疫必须扑灭。多尔衮征召了更多波斯旗和印度旗组成军队,追杀那些感染瘟疫,却四处乱窜的印度人百姓,将他们驱赶进固定的城池内,统一看管和治疗,其实还是变相的让那些感染瘟疫的人自生自灭,防止瘟疫继续扩散,毕竟瘟疫不是那么容易治疗的。哪怕在当今世界,医疗水平始终处于世界最领先位置的大明,对付起瘟疫来,同样无比吃力。很多时候,当治疗瘟疫的药物被找到的时候,感染瘟疫的区域已经快成死域了。封闭感染瘟疫的城池,是最残酷,同样也是最有效限制瘟疫继续蔓延的有效方法,不过,终究感染的人数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被封闭起来,瘟疫同样在不断蔓延,只不过蔓延的速度被大大的降低了下来罢了。多尔衮在轰轰烈烈的抵抗瘟疫,希望尽可能的保住新攻下来的莫卧儿帝国的人口,最终,这场抵御瘟疫的大战持续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直到冬季来临,空气干燥,适合瘟疫的气候完全消失。而当瘟疫完全消除的时候,已经有不下七百万印度百姓死于瘟疫,上百座城池成为死城。然而,瘟疫虽然过去了,但一年的时间也这么过去了,瘟疫之乱,又让无数莫卧儿百姓惶恐不安之下,无心种地,瘟疫才刚过又是饥荒,哪怕多尔衮尽可能的调集粮草救援,也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当大明中兴十七年到来的时候,莫卧儿帝国再一次发生了尸横遍野的惨剧,饿死者不下数百万。一场为期数年的灭国战乱,瘟疫和饥荒,几次造成大规模尸横遍野的惨剧。当印度境内完全平静下来的时候,原先颠峰时期,九千万的人口,极为繁华富庶的大片疆域,如今已经无可避免的凋零,人口减半不止,仅剩不到三千七百万人口了。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多尔衮等清军入侵,三次发动大规模灭国之战,最终灭亡了庞大的莫卧儿帝国,也同样让这一片疆域的百姓遭受到了沉重的苦难,人口减少五千四百万,极度残酷和恐怖。接下来,多尔衮继续消化平静下来的印度。虽然此刻的印度,人口锐减,与多尔衮当初的设想有很大的差别,不过再怎么样,不也还有将近三千七百万的人口吗,更何况,印度耕地众多,经营好了,至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吞并了莫卧儿帝国的满清也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休整,消耗这片新攻下来的庞大疆域,逐步增强实力,最终达到多尔衮的终极目标,对抗大明,与大明平起平坐,进而击败大明,重现当初大清的辉煌,统治中原。相信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多尔衮不会停止发展,恢复实力时候,他九成还会将目光投向满清西边的另一个强盛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身上,免不了又是一番虎豹相争。大明,南京城。莫卧儿帝国各方面的消息接连不断的传来,被朱慈踉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