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www.ttkan.co/novel/user/operation_v3.html?op=set_bookmark&novel_id=damingxiao-paobing&bookmark=333" class="anchor_bookmark"><amp-img src="/novel/imgs/bookmark.svg" width="30" height="30" alt="bookmark" title="新增書籤"/></a>
334 重操舊業
“李先生,最近朝廷有什麼動靜?”書房內,陸皓山一邊品着茶,一邊開口問道。
李念一臉正色地應道:“回東家的話,據情報所示,叛賊渡過黃河後,先是到處流竄,現在主要是分爲三路,一路西返陝西、一路北上山西,一路東入鳳陽,還是那樣,亂成一團。”
“那張獻忠有什麼動靜?”
“情報說,張獻忠是東入鳳陽的主力,不過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官軍一直在拼命追殺,說到底,他們就像過街的老鼠。”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逃過了黃河,只是暫時躲過致命的一刀,然後把儘量離官軍的屠刀遠一些,並沒有脫離危險,義軍能過河,官軍也能過河,不知不覺又過了大半年,在自己休養生息時,官軍和義軍不知打了多少仗、血拼了多少場。
陸皓山奇怪地說:“東、西、北都有,爲什麼偏偏少了南方,湖廣之地是魚米之鄉,百姓也相對殷富,爲什麼沒人南下的?”
“東翁,有錢是好,不過也得有命花”李念解釋道:“湖廣熟,天下足,湖廣可以說是朝廷的糧倉,能不駐有重兵嗎?再說湖廣多是平原地帶,易種植但不容易隱藏,要是那些賊人到了湖廣,很容易就讓官軍圍住,二條腳哪裡跑得過四條腿,他們都精着呢。”
原來是這樣,陸皓山這才恍然大悟,自己以爲他們犯傻呢,沒想到是傻的是自己,義軍寧願回多災多難的陝西也不南下,說明起義初期,容易躲藏和逃跑的地形對義軍最重要。
陸皓山的腦袋馬上高速轉動起來,如果自己估計沒錯,張獻忠這個氣量不大、一肚子壞水的傢伙,應該是掂記上老朱家的祖墳,古人對風水看得很重。張獻忠想破老朱家的“龍脈”,歷史上也是他破的鳳陽,破了鳳陽被官軍瘋狂追擊之下,他就向四川進攻。
進攻四川,也就是進攻自己,陸皓山突想到了韓文登,嘴邊露出一絲冷笑:韓文登能借勢把原來的上司郭峰取而代之,自己爲什麼不能把韓文登取而代之呢?
大丈夫就應乘勢而起,沒有勢,那就自己造勢。
“李先生。有一句話不知你聽過沒有,終日打雁…….”
李念馬上接上道:“也會被雁啄瞎眼。”
說完,兩人四目對視一眼,接着哈哈大笑起來,不用說,兩人都想到一塊去了。
張獻忠不是要進四川嗎?那就讓他進好了,到時找機會讓他韓文登的人馬火拼,自己在一旁隔岸觀火,等他們火拼得差不多再出來收拾。這年頭,誰掌握了兵權誰就拳頭硬,爲了這一天,陸皓山已經付出了太多的努力。
笑畢。陸皓山一臉正色地說:“李先生“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還請李先生教我。”
“只要做好三件事,四川改弦更張,也就在旦夕之間了。”
“請指教。”
李念輕輕捻了一下鬍子。一臉自信地說:“首先是東翁要增強自身實力,擴大規模、勤練士卒,籌集糧草等。對了,那新式火銃威力強大,也要加快速度武裝手下,這可是能決定戰場勝負的神兵利器。”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其二,不吝錢幣,交好各方勢力,如手握重兵的將領、地方豪族等,畢竟立穩腳跟,少不了他們的支持,就算他們不支持,在我們爭鬥過程中保持中心,對我們也是一種幫助;最後就是搖黃十三家,這是我們的一個棋子,也是一個重要的變數,只要我們下好了這個棋子,那好處是數也數不盡的。”
陸皓山聞言連連點頭,這個李念分析得頭頭是道,看來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自己這次可是請對師爺了。
“張銳現在取得黃鷂子叔侄的信任,又成功挑撥了黃洪明和另一個重要頭目的關係,火候也差不多了”陸皓山眼內閃出一絲厲色,開口說道:“李先生,給張銳傳話,讓他把步子邁大一點,有什麼要求,我們全力配合。”
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違心的事也沒少做,費了大半年的功夫,要是連一股小小的土匪也拿不下,還不如回家洗洗睡了。
“是,東翁,學生馬上去辦。”李念馬上應道。
陸皓山突然問道:“李先生,影密小隊成立這麼久,應該收集了不少有趣的東西吧。”
深知道情報的重要性,陸皓山早早建立一支精幹的情報小組,在創立情報小組時,捨不得趙家那些耳目的作用,也爲日後的需要,建立一支非用於軍事的情報小組,就是專門收集官員、豪族不利證據的情報小隊,以便在合適的時候用來要挾。
這支小隊主要是精幹斥候加上趙氏一族的耳目組成,知道他們身份的人不超過五個,就是名冊上都沒有記錄,是一支隱藏在黑暗裡的情報小隊,所以又名爲影密小隊。
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大明末期的官員,還真沒幾個屁股是乾淨的。
一說起影密小隊,李念笑了,笑得很是yin蕩,笑眯眯地說:“有趣的東西的確不少,那些材料有三尺多高,可以說費了不少心機,不過要是把這些東西散出去,不知多少人要倒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