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www.ttkan.co/novel/user/operation_v3.html?op=set_bookmark&novel_id=nongyuanshijin-guihuaqingyu&bookmark=514" class="anchor_bookmark"><amp-img src="/novel/imgs/bookmark.svg" width="30" height="30" alt="bookmark" title="添加书签"/></a>
不过,转念一想。优秀的男人,才会有人抢夺。朱俊阳自从克制住心魔之后,人缘和魅力就激增。尤其这两年,皇上对他委以重任,还把西山大营交给他训练管理,还有火器营,就差没跟苏总管交接了,将来统领的位置也是属于他的。
年仅二十岁,就凭着自己的实力,官居三品,能力超凡的他将来肯定不可限量。朱俊阳成了京中黄金单身汉和钻石王老五的代表,多少人向靖王妃探听阳郡王正妃所属。
最近,爱好清净的靖王妃,烦不胜烦!按理说,儿子二十岁了,的确到了娶妻生子的时候了,即便正妃的人选还未曾确定,侧妃和妾室的位置早就有人虎视眈眈了。
突然之间,靖王府内院客人多了起来,话里话外,都是打探她心中儿媳妇的人选。听她说,阳郡王已经有中意的女孩子了,又都转过来打听她关于侧妃的意愿。这些夫人来的时候,身边总带着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还把自家闺女夸成一朵花。小姑娘也殷勤不已,什么话都捧着靖王妃说。听着心累!
尤其让靖王妃烦不胜烦的是她那个庶妹,以前在闺中的时候,关系并不怎么好。身为宠妾之女的庶妹,仗着自己在父亲面前受宠,一直在她面前耀武扬威的。如果不是她跟靖王两情相悦、情比金坚,说不定就被这个庶妹设计成功,婚事也被抢了去呢!
现在,觉得她这个嫡姐有利用价值了,又厚着脸皮凑上来。她江美娟可是记仇的!庶妹夫的差事,她愣是没让王爷插手,领了个京中五品的闲职。哼哼!她没落井下石,已经算是心胸宽阔的了!!
她这个庶妹,竟然还想谋算小儿子的婚事!做她的大头梦去吧!!虽说灵儿这丫头,长相、气质、人品(?)都是上乘的,她看着也挺喜欢的。可就凭着这丫头有个无所不用其极的老娘,她也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
不过,看阳儿对他这个小表妹的态度,不像对别的闺秀那么排斥,至少见面能说上几句。呃……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灵儿那丫头在说,阳儿在听。从表情上来看,虽严肃却没有过多的排斥。这说明,在儿子心中,这个小表妹还是与众不同的。
不过,靖王妃一点也不着急!别说儿子心中已经有人了,就是没有,以她对儿子的了解,阳儿也未必能看中吴君灵那丫头。从他领了西山大营的差事,回家的日子不定期,而且每次都绕道去跟小草丫头约会过才回来,足以看出儿子对灵儿没心思。
灵儿那丫头,脸皮跟她娘一样厚。阳儿明明已经暗示得很明显了,她好像看不懂也听不明白似的,装出一副傻白甜的模样给谁看?当初,她那个庶妹,就是用这一招,接近王爷的!!
不行!她抽空得给儿子提个醒,免得她庶妹给吴君灵那丫头出什么损招,逼儿子不得不娶她!!
靖王妃被江美芸母女烦得没招儿了,便趁着靖王领了差事外出办公,儿子一个月有二十八天都在西山大营,让丫鬟婆子们收拾了细软,悄无声息地出了京城,直奔东山村的西山别院而去。
盛夏,别院绿树环绕,背山面海,是一处不错的避暑圣地。她也惦记着神秘山谷里的名花了,想给自己的花房里,添几株能镇住人的珍品!
所以,在江美芸母女再次拜访的时候,连门都没进去。靖王府的下人们回话说:“王妃娘娘出门避暑去了,主子们都不在家,就不招待两位贵客了!”
江美芸气得差点没把帕子给撕碎:“好你个江美娟!!给脸不要脸!要不是为了我这宝贝女儿,谁会上赶着捧着你?还真当自己是盘菜了!!”
“母亲,慎言!!”吴君灵掀开马车的窗帘,往外探头看了一眼,悄悄松了口气。在她看来,母亲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明明有事求着姨母,却又总端着架子,一副不肯低头的模样。
也不想想,她跟姨母有什么可比性?闺中的时候,一个庶女,一个嫡女,有脑子的人也会选择跟嫡姐交好,而不是仗着得宠想把人踩下去。还妄图抢人家的夫婿。她要是靖王,也会选择温婉大方的嫡女,而不是争强好胜的庶妹,好吗?
还有爹爹的差事,但凡母亲稍稍放低身份,求姨母一求,也不至于进入现在的清水衙门,领个闲差。还有自己的事,如果没有母亲掺和,或许姨母会高看自己一眼……唉,她跟表哥的事情,看来还得好事多磨,她一定不会像没脑子的母亲一样,表哥最终会属于她的!
吴君灵把视线转向了马车外,透过车窗,她看到一位身着杏黄色旗装,骑着红色骏马的娇小身影,从她家的马车前缓缓经过。突然,人群中一个憨厚的声音响起:“余大人,多谢您种出高产的玉米来,我们家三亩地要养活十几口人,春天的时候,都种了玉米,收了四千多斤粮食,出去交的公粮,还有三千多斤余粮。够我们一家吃上一整年的了!谢谢您,让我们不再饿肚子!”
去年针对京郊农民出售玉米种子,今年春天很多人家都迫不及待地种上了玉米,收获都在一千斤以上,家家过上了有余粮的日子。
街道边有不少京郊的百姓,闻言纷纷附和着:
“是啊,是啊!家有余粮心不慌,多亏了余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