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装甲师的覆灭也并不是没有收获的,因为它终于让德军位于巴黎的指挥部也就是伦德斯泰特相信盟军在诺曼底不是小规模的进攻了,因为如果只是小规模的进攻的话,那是不可能在几小时内就把德军的一个装甲师吃掉的,即便是使用了计谋水淹三军也一样。“那么……”伦德斯泰特苦恼的问道:“加莱方向的盟军又是怎么回事?盟军难道从两个方向同时进攻?”“我并不这么认为,元帅!”参谋回答:“盟军不会笨到同时从两个方向展开进攻,这只会分散他们的兵力使他们在两个方向都遭到挫败!”“可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伦德斯泰特还是不敢相信这个事实:“难道是第装甲师无能?”当然也不是,第装甲师是支在非洲打过几年仗的经验丰富的部队,虽然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被击溃,但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参谋没有回答,因为他知道伦德斯泰特已经知道答案是什么了,只是他还是不愿意承认。答案很明显,隆美尔预估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盟军在加莱方向的进攻是个假像,因为直到现在加莱方向还没找到大规模的敌人,更没有大规模的舰队……而诺曼底的敌情却是真实的。“好吧!”伦德斯泰特下令道:“命令各部队,立即增援诺曼底!”“是!”虽然伦德斯泰特没有认输,但这个命令实际上就是认输了。然而这时候增援已经太迟了,事实上任何时候的增援都太迟了……就像之前所说的,伦德斯泰特等人想当然的以为装甲部队及炮兵部队等无法抵挡敌军战机及军舰的轰炸,所以坚持要将它们布置在距离海岸线两百公里外的位置。也就是说,现在要增援的话,就得将这些部队从两百公里外的位置调过来。这些部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交通问题。在此之前,盟军就对法国的交通比如桥梁、铁路、公路等实施长时间、不间断的轰炸,这造成了德军部队根本无法快速机动……比如德军想要将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调到诺曼底,一般来说调动一个德国装甲师需要60辆火车,但途中卢瓦尔河上只剩下一座临时搭建的可供使用的铁路桥,而且不堪重负,每次只能通过一节车厢否则很有可能会超重垮塌,于是原本只需要一天时间的调动这时就需要一周。一周?!等第二“帝国”装甲师赶到盟军早已把诺曼底经营成一个固若金汤的城堡了。所以由1.5万名士兵组成的装甲教导师就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他们分成五个部份分别沿着五条公路向前行进。但这同样也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天空是盟军的,德军装甲部队刚出发盟军就从侦察机或是地面间谍得到消息,然后就派出战斗机、轰炸机对德军装甲部队一阵狂轰滥炸,就像一名德军形容的:“轰炸机一路都在空中盘旋,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一次又次的俯冲下来用一枚枚炸弹将我们的坦克击毁,我们能做的,只是浪费一些机枪子弹去碰碰运气而已……但公路旁到处都是坦克的残骸已经证明这根本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行军速度仅为平时的三分之一,每小时只能勉强前进10公里……要赶到诺曼底的话就得昼夜不停的连续行军20小时。它们的确能及时赶到,只是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已经没剩下多少兵当然也没剩下多少坦克了。在这时候速度最快的反倒是在诺曼底附近的步兵……盟军的战斗机、轰炸机一般用于轰炸装甲部队,陆军就暂时成为次要目标。于是德军步兵就一边行军一边唱着歌……这是德军行军的习惯,据说这能让他们振奋士气并且随时投入到战争中去。但这种做法却是更多的使他们被敌人发现,因为如果是顺风的话,即便是没有侦察能力的游击队都能在老远的地方听到他们威武雄壮的歌声。几小时后,德军的确是在诺曼底一带集结了一支十余万人的部队。但他们到达诺曼底后很快就发现自己无从下手……盟军的舰炮和榴弹炮在外围形成了一道防护圈,它们随时可以将冲上去的部队打成一堆肉块。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就算他们冲过了这道由炮弹形成的防护圈,很快他们就要面对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洪泛区”……这时的“洪泛区”已不仅仅是沼泽那么简单了,它已经成为了一道“护城河”。除非德军有能力在这里实施一次两栖登陆战,否则就只能望河兴叹。艾森豪威尔在电话里哈哈大笑的对张弛说道:“少将,你的‘援军’不但击溃了德国人的一个装甲师,还保护我们不受德国人攻击!”这效果倒是张弛没想到的。所以,就算德军装甲部队能够增援上来又如何?除非他们的坦克是水陆两用坦克,否则都只有在“护城河”的那一边被盟军的炮兵当靶子打的份。张弛想了想,就回答道:“将军,我认为我们该把这堤坝重新筑上了!”“哦!为什么?”艾森豪威尔说:“我觉得这样很好,我们可以放心的在这边集结物资不是?”“问题是在此之后呢?”张弛说:“如果‘洪泛区’的海水继续泛滥,到了我们要进攻的时候该怎么过去?那会给我们造成许多麻烦!”艾森豪威尔点了点头,说道:“说得对,而且就算我们把堤坝筑上,德国人也很难闯过我们的火力封锁并突破防线了,就算是装甲师也不行!”“是的!”张弛回答。这是美国佬的毛病,他们总是希望越安全越好,就像现在……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和火力优势还希望有洪水的防护。其实这时的洪水根本就是没必要的,在没有制空权而且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都无法上来的情况下,德军的任何进攻都只会是送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