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757年,朔方节度使兼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率领唐朝与回纥联军进攻叛军,一举收复长安,叛军逃到河北后,以邺城为据点,继续对抗唐朝。唐肃宗此时却让宦官鱼朝恩以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的身份统领各路兵马,使得几十万唐军没有统一的管理,迟迟未能攻克邺城。
759年,盘踞范阳的史思明带兵南下救援邺城,唐军一触即溃,全线撤退。鱼朝恩将大军败退的过错,推诿至郭子仪身上,朝廷夺了后者的兵权,令李光弼讨贼。
第三,李光弼再一次临危受命,在河阳击败史思明,解了大唐之难,唐肃宗又觉得形势一片大好,轻信宦官之言,强令大军进攻洛阳。李光弼上奏时机未到,朝廷斥责,再令强攻,李光弼无法,只得与史思明在邙山大战,军中副帅仆固怀恩不遵军令,致使邙山战败,河阳、怀州也因此丢失,战争形势逆转。
然而,朝廷不仅没有追究仆固怀恩的罪责,反而用仆固怀恩替了李光弼兵马大元帅的位置,后者则以河南副元帅的身份被赶到了东南一隅。
第四,763年秋天,吐蕃大举进攻关中,长安岌岌可危。朝廷向天下军使发出勤王令,郭子仪闲赋家中,仆固怀恩意图河东,而李光弼拥兵东南,冷眼旁观。无人救驾,长安失守,肃宗出逃。
史学家在这四件事的基础上,对于李光弼和唐朝皇室的关系,用了这样一段话来分析:
李光弼数次临危受命,以少打多,重创叛军,他本可以扩大战果、乘胜追击,最终都因为皇帝的猜忌,未能如愿。到了后来,李光弼灰心冷意,不再出手。
对于唐朝皇室,李光弼的心中始终都扎了一根刺,没有人知道这根刺最开始是何时埋下的。只知道他不满圣裁,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猜疑、中伤和打击中负重前行,最终在怨恨与愤怒中郁郁而终。倘若用一句话来总结——与其说李光弼忠的是大唐,倒不如说他忠的是天下百姓。
而眼下,周钧却有所感悟。
李光弼心中的那根刺,或许就是在王忠嗣因为被诬陷勾结太子谋反继而押解入京的时候,就种下了。
过了一会儿,醉酒的李光弼终于悠悠醒来。
瞧见端坐在侧的周钧,李光弼先是揉了揉眼睛,接着挣扎坐起身来,想要开口说些什么。
周钧出言打断了李光弼:“先醒醒酒,等你清醒了,再与我坐下细谈。”
李光弼无奈,呼来亲兵打水更衣,做完这一切,才坐在周钧的对面。
周钧挥挥手,让孙阿应等一干人都出去。
待得营帐中只剩下他与李光弼二人,周钧开口说道:“王都护忠心耿耿,圣人昏聩,听信小人谗言,毁大唐梁柱。”
李光弼闻言,心中一惊,原本还存了些酒意,顿时被吓醒了大半。
周钧盯着李光弼,沉声问道:“难不成军使觉得我此言不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大唐奴牙郎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大唐奴牙郎泽雨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