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大宋河山 > 第163章 横云

第163章 横云(1 / 2)

请听题:树上骑个猴,地下一个猴,加起来几个猴?

八个

错,两个

树上骑7个猴,地下一个猴,几个猴?

两个

错,八个

青春痘长在什么地方不让你担心?

长在腰上。

错,长在别人脸上……

听监试官说“放题”,王棣这会居然思想开了小差,想起了某小品的经典场景。

收敛心绪,他凝目细看主考官门帘前挂着的木牌,上面写着令科本经题。所谓“出示题目于厅额,题中有疑难处,听士人就帘外上请,主文于帘中详答之讫,则各就位作文”是也。

宋代的贡举相较于明清科举更为人性化,只考三天。每天八点左右知举官将试题挂出后,考生对题目有疑问,可以向出题人提出,出题人则须详细解答。至哺后,开门放考生出院,试卷入柜。另外还规定“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茶厨、蜡烛等带入,除官员外,不得怀挟书策。

明清科举可是得考九天六夜的。不过,此时连考三天,于某些“慢工出细活”的举子而言时间会稍显紧张,尤其是第一天连考本经、兼经两场。

宋人轻诗赋而重经义、策论,如司马光极力反对以诗赋取士:“国家设官分职,以待贤能,大者道德器识以弼谐教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县,其次方略勇果以扞御外侮,小者刑狱钱谷以供给役使,岂可专取文艺之人,欲以备百官、济万事邪?”

诗赋题目在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经义与策论的重要性则得到强化。

但有四个科目差不多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殿试通常都是试策。各个科目各有其功能,用宋人的话来说,“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王安石言:“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今欲追复古制,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专意经术,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则庶几可以复古矣。“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

但到了元祐四年,又立经义、诗赋两科,罢试律义。凡诗赋进士,于《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内听习一经。初试本经义二道,《语》、《孟》义各一道,次试赋及律诗各一首,次论一首,末试子、史、时务策二道。凡专经进士,须习两经,以《诗》、《礼记》、《周礼》、《左氏春秋》为大经,《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左氏春秋》得兼《公羊》、《谷梁》、《书》,《周礼》得兼《仪礼》或《易》,《礼记》、《诗》并兼《书》,愿习二大经者听,不得偏占两中经。初试本经义三道,《论语》义一道,次试本经义三道,《孟子》义一道,次论策,如诗赋科。

今年贡举又变为本经、兼经各一场,每场一道,后试论、策,共考三天四场。

王棣考的自是经义科。

他选的本经是《礼记》,很快在帘幕上写着的诸道本经题中找到了出自《礼记》的那道题:

“生财有大道。”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皇宫某处,一个着明黄色衣裳的少年放下手中的书,问道:“李阿公,什么时辰了?”

“回官家,辰正一刻了。”边上的白发宦官恭恭敬敬的回答。

若换了识得这宦官的定会大吃一惊,“李阿公”赫然就是名宦、将领李宪。

李宪,字子范。开封祥符人。仁宗皇祐年间,李宪补入内黄门,升供奉官。在神宗时期活跃于西北边境,与王韶收复河州。又击降吐蕃首领瞎木征,并攻克兰州,主持秦凤路及熙河路军事。以功累官至宣庆使,一度兼管财政,节省冗费十分之六。但亦曾一再违犯军令,贻误战机而不断遭到弹劾。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