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当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帮着晋国去打秦国。 一方面确实这个时候戎狄经常侵犯中原诸侯,鲁国虽然取得过咸丘之役大捷,但戎狄武装并没有被扫除干净,鲁国不得不防。 另一方面,则是那个已经交恶了很多年的莒国,极有可能趁鲁国空虚而来进犯。 趁现在没事,那就加强城防工程建设吧。史料记载,鲁文公命季孙行父率军修筑诸城和郓城。 难道这就可以了? 晋国真的不会对鲁国接受了秦国聘问有任何意见? 春秋十二诸侯中,可能鲁国是最小心谨慎的,而且也往往因为小心谨慎而得到许多的国家利益。 鲁文公不是愣头青,他很清楚鲁国先君之不易,历史进入春秋以来,鲁国的小心是出了名的。 尤其是鲁桓公和鲁庄公两位先君,曾经因为冲动过,所以都遭受了重大打击。 鲁文公很欣赏父亲鲁僖公,晋楚城濮大战之前一连串的动作,居然使本来已经完全站队到楚国阵营的鲁国,迅速从复杂局面中脱身! 两头讨好,最后在晋国战胜楚国后,鲁国不但没有遭到晋国的报复,反而成了当时最大的赢家之一! 想起鲁僖公,鲁文公心头一热。 对啊,此时的晋秦两国即将发生战事,秦国如果取胜,那凭着这一次礼待秦使西乞术,鲁国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但如果晋国取胜呢?而且,从国家实力上讲,晋国应该是要取胜的。 只是,战场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秦国如果采取下三滥手段,也许会击败晋国。 但不管如何,对晋国,鲁国可不能有丝毫的侥幸。 那就将功课做足吧,要做到如同父亲鲁僖公那样,无论你晋国战胜秦国,还是秦国战胜晋国,于寡人的鲁国,都只有利益! 那就密切关注两国的战争情况吧。 鲁文公下令加派人手,及时准确收集来自秦国和晋国战争的情报。 秦国使者西乞术回去后,当年冬,即公元前614年冬,秦国国君秦康公以报复五年前令狐之役为名,亲率秦军,大举讨伐晋国。 五年前,即公元前619年,本应晋国之请,护送晋国公子雍回晋国即国君之位的秦军,却因晋军背信弃义,在令狐遭受晋军偷袭,致使秦军损失惨重。 一心想改善与晋国关系的秦康公遭受重大打击,作出了从今往后秦国与晋国势不两立的决定。 哪怕是在晋强秦弱的现实面前,秦康公也决定,从此秦军将不断骚扰晋国! 高兴了就去搞一下晋国,不高兴了也去搞一下,今生今世,寡人就与你晋国佬死磕了。 这一次,秦国算是作足了充分的准备。 先是派出使者广泛聘问包括鲁国在内的中原列国诸侯,得到了列国诸侯都不会直接帮助晋国出兵对付秦国的承诺。 再是厉兵秣马,准备粮草军器。 最后认定晋国内部矛盾重重,权力斗争如火如荼,晋国新君刚立不久且是一介小孩,应该是机会,就举重兵讨伐秦国。 秦军推进极快,很快占据了晋国重镇羁马。 晋国迅速反应,中军元帅赵盾亲率晋三军迎战秦军,双方在河曲相持。 见识了晋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后,秦康公叹了口气,虽然最终选择了撤退。 但秦军也算是主动撤退,而且并未有任何损失。 晋军也不敢追赶,见秦军撤了,晋军也撤了。 但秦军的撤退是有目的的撤退,秦军根本不想与你晋军正面交手,晋军确实军力强大,硬碰硬秦军肯定吃亏。 从河曲撤退后,见晋军全线撤退,秦军又转头进攻晋国重镇瑕邑。 情报传来,鲁文公大吃一惊,他没想到秦军的战斗力如此惊人。 这世上,除了楚国,居然还有一个以前根本未曾关心的秦国,敢与中原诸侯联盟盟主晋国叫板。 “主公,其实秦国国力军力都一般,但秦国有一位能人,叫士会。 据臣所知,晋国这几年之所以被动,根本原因就在于逃亡到秦国的原晋国大夫士会。”叔孙得臣对鲁文公道。 鲁文公貌似有些不大相信,道:“不会吧?就一介大夫,能有这般能力?” 叔孙得臣道:“士会足智多谋,对晋国情况了如指掌,逃到秦国后被秦伯委以重用。 秦国之所以敢对晋国恣意妄为,一方面是晋国确实对秦国很过分,秦国出兵讨伐晋国,也是师出有名。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正是士会出谋划策之故。” 叔孙得臣一直对军旅之事非常有研究,尤其是咸丘之战大败长狄鄋瞒后,叔孙得臣在军中的威信如日中天,在中原列国诸侯中也是赫赫有名。 这次负责加大晋秦之战军事情报的收集力度,正是叔孙得臣负责的。 鲁文公当然得重视叔孙得臣的意见了,点了点头,鲁文公问叔孙得臣:“那依爱卿看,寡人得怎么做?” 叔孙得臣道:“主公,静观其变。对秦国,臣以为就保持一个原来的态度即可。 虽然,前者秦伯主动向主公示好,且派行人聘问,但主公完全不必急于回聘。 毕竟,此时在晋国眼皮子底下向秦国示好,会让晋国不爽。 如果秦国一直能够对晋国保持这种压力,那臣相信楚国必定会抓住机会,伺机北上,图谋中原,力报城濮之仇。 鲁国与楚国关系尚可,但楚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主要是国君貌似身体很不好,而他又是弑君夺的位,臣以为楚国将面临着重大国内危机,一时不可能北顾中原。 所以,臣以为,主公应密切关注晋国。 如果这次晋秦之战,晋国对秦国有了压倒性的优势,那主公就应考虑立即加强与晋国的关系。” 鲁文公点点头,那新的鲁国对外关系政策就出台了: 继续悄悄与楚国保持一定的外交关系,但必须是悄悄地来,绝对不能大张旗鼓。 重点是密切关注晋秦两国战事,一旦确定秦国落败,或者无法在晋国西边折腾起大风浪来,那就立即强化对晋关系。 正如叔孙得臣分析得那样,掌握晋国实权的中军元帅赵盾,召集了三军六卿会议,对秦国的咄咄逼人进行认真分析后,认为只要搞定叛逃去秦国的原晋国大夫士会,那就可以实现西线无战事。 问题找到了,晋国人也行动了。他们通过一出苦肉计,将士会给召回了晋国。 这段历史,我们在讲晋国、秦国时讲得很细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下秦国人傻眼了,失去了一个士会,相当于失去了十万大军。 幸亏士会也念着秦康公对他的礼遇,回国后向赵盾提出了改善晋秦两国关系的建议,得到了晋国六卿领导班子会议的一致认可。 就这样,晋国与秦国终于暂时终结了自晋文公去世后两国常年互相征战的局面,两国就算是实现了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