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过,鲁国将国之重器给搬了出来。 鲁国的国之重器,当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意义上的代表国家核心技术的科学技术,而是指列国诸侯无可比拟的乐舞。 鲁襄公、鲁国的卿大夫们以及宫廷里精通乐舞的乐师们正襟危坐,他们早就计划好了。 这一次,干脆将天子赏赐鲁国的四代乐舞后显摆一番,到时就看你这位叫季札的吴国公子目瞪口呆的样子,全面彰显咱大鲁正宗大周王朝宗邦诸侯形象! 军事上咱鲁国不与人计较,但在文化上,哼,列国诸侯全加起来都不是鲁国的对手,更不要说你一个小小的东夷诸侯吴国。 据说,一般列国诸侯或行人使者来鲁聘问朝见,对级别高一点的,鲁国就请他们欣赏高级乐舞。 然后看着他们迷茫懵懂的样子,鲁国人从中顿时激起无比自豪,国家自信心立马上来了。 鲁国珍藏的四代乐舞,指虞、夏、商、周这四代乐舞,这是鲁国压箱子的宝贝。 根据安排,乐师们首先吟唱了《周南》、《召南》两章。 季札听了这两章诗歌后,感慨道:“多美的音乐啊,文王基业已定。虽然尚未最后取得成功,还须付出无比艰辛的努力。 但百姓已经接受了文王教化,对王业大道信心十足,他们没有丝毫怨言呐。” 此语一出,在场的所有鲁国人频频点头,看来这小子文化功底可以! 原来,《周南》、《召南》是《诗经》的头两章,是周文王将西都自岐山迁都丰京后,将原岐山以南一带分成两块,一块叫周,一块叫召,分别交给周公旦和召公奭管理。 周,指的是周公旦的封地。召,指的是召公奭的封地。 我们一直说,歌以咏志。古代的歌,是以诗的形式记录的。 周武王灭商后,为记录先王周文王在西岐教化民众的功绩,就命人在岐山一带收集民歌。 《周南》、《召南》正是当时的百姓接受文王教化的社会反映。 鲁国人这一次明面上让季札欣赏诗歌,实质是在考察季札的历史文化知识,看看你小子从中听出些什么。 当时可以想象的是,季札欣赏乐舞可不象现在的我们观赏歌会或文艺晚会,主持人会报幕,告知下一场是什么。 什么《周南》、《召南》都是吟唱完毕后,季札从中听出这是什么诗歌,听音辨歌。 然后根据这些诗歌的寓意,谈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结果,季札一言中的。 这说明了什么? 这位吴国公子季札,对大周王朝先期的这段历史文化了然于胸! 这是一般的蛮狄戎夷部落能够做到的么? 这个有相当难度! 当然,由于《周南》、《召南》这两首诗歌是整部诗经的头两章,这位吴国公子季札既然敢来鲁国欣赏乐舞,知道这两章那也不足为奇。 按既定方案,鲁国乐师又为季札相继吟唱了《邶风》、《鄘风》、《卫风》。 季札欣赏后,赞叹道:“多美妙的音乐,多深沉的诗歌!虽忧国忧民,但不颓废丧志,这应该就是卫康叔、卫武公的德行吧?” 《邶风》、《鄘风》、《卫风》,是反映邶国、鄘国和卫国这三地民风的诗歌。 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记武庚统治殷民。 为了监视武庚,武王将殷商本来的京畿地区一分为三,另封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建立邶、墉、卫三国,这便是历史上的“三监”。 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王室不少宗亲的疑忌,这让雄才大略的武庚利用了。 武庚见机叛乱,原来监视武庚的邶国、鄘国和卫国居然反被武庚拉拢利用,参与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旦足足花了三年时间平定三监之乱,诛杀武庚灭了殷国,诛杀管叔,流放蔡叔,废黜霍叔,将邶国、鄘国并入卫国,三国合并为一个卫国。 由于武王的兄弟、康国国君卫康叔在平定三监之乱中有功,另封卫国于他。所以,卫康叔是如今卫国的始封君。 周幽王时期,大周王朝经历了一场太子争夺之乱。结果周幽王、太子伯服身死,大周王朝都城镐京被犬戎攻破。 当时晋、秦、郑、卫等国出兵保卫王朝,其中卫国国君正是卫武公,他亲自率卫军出兵勤王,帮助大周王朝收复镐京,并拥立周平王东迁,立下特大功劳。 季札一听就知道这是什么诗歌,从这三首诗歌中联想到当时大周王朝所处的危难境地,赞扬了在这两次大周王朝内乱中取得伟大功业的卫康叔、卫武公。 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次,季札几乎将诗经三部分《风》、《雅》、《颂》经典诗篇都欣赏了个遍。 说欣赏是好听的,讲难听一点的,是接受了考验。 要知道,单单是《风》,就有《王风》、《郑风》、《齐风》、《豳风》、《秦风》、《唐风》、《魏风》、《陈风》、《桧风》、《曹风》等,再加上《小雅》、《大雅》各诗歌,还有《颂》里的周颂、商颂和鲁颂等,总共有三百多篇哩。 我们曾熟悉的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其实在春秋,真正厉害的文人墨客,应该是熟读过诗经三百首的! 所以,如叔孙豹、赵武等贤良卿大夫,在各种外交场合上,对诗经里面的相关诗歌,随手掂来,运用恰到好处,给人以儒雅印象。 《诗经》的内容太丰富了,这是一部巨著,涵盖了劳动、爱情、战争、徭役、压迫、反抗、风俗、婚姻、祭祖、宴会、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春秋之前大周王朝时代社会生活的浓缩。 要精通诗经,真心不容易。 而鲁国难道就一首首都让季札欣赏了?或者说,季札就真的不厌其烦坐而论道? 史料记录了很多很多季札对相关诗歌的评价和感悟,这里我们也不一一细表了。 而且,季札也并非是全部都予以评价,如《桧风》和《曹风》,季札只是皱了皱眉,也许他没听出来这是反映哪个国家的诗歌,也许他对这种弱小国家不屑评价。 季札的知识之渊博,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读史的我们纳闷的是,难道季札先生就一直坐着由鲁国人一首诗歌一首诗歌的吟唱下去,然后逐一作评价,谈感悟? 包括诗歌一关过了后,接下来还的乐舞表演。 据说,鲁国人搬出了周代的乐舞。 于是季札欣赏到了用以歌颂周文王的音乐,具体就是以奏箫作为配乐的象舞以及以南方的乐曲作为配乐的籥舞后,感叹道:“这些乐舞,真的很美,只是有所遗憾。” 季札的意思是周文王最终并没有实现克灭殷商、一统天下的宏愿,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遗憾。 我们不知道鲁国人这一次让吴国公子季札欣赏诗歌和乐舞用了几天,但史料记载得如此详细,可以想象的是当季札每次说出诗歌和乐舞所蕴涵的意义,谈出自己的感悟,而且每每都是一针见血说到了点上。 诗歌还好,但有些乐舞,可以说是除了天子外,唯鲁国才有,本就是鲁国引以为傲的宝贝。 但季札区区一个一直以来被视为东夷诸侯的吴国公子,居然了然于胸,如数家珍! 鲁国人不甘心,他们又将商代和夏代的乐舞搬了出来。 但季札仍然从容不迫,随手掂来,对这些乐舞都表达了自己的赞美和感慨。 终于,最后,鲁国搬出了压轴大戏:虞舜时代的乐舞! 貌似季札此前去过鲁国的乐库一样,他只消听了开头一部分,就赞美不已:“这应该是历古以来最美妙的乐舞,难怪虞舜能够成就大业。” 鲁国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季札,好象在看一个诗歌乐舞界的妖孽一般。 饶是鲁国有着除大周王室以外最丰富的诗歌乐舞资源,但没有什么是这位吴国公子不熟悉甚至精通的。 每次,季札的评价和感慨,如一阵阵响雷,将鲁国人最引以为傲的资本给击得粉碎! 鲁国人终于心虚了,季札也貌似知道鲁国再也拿不出什么可以考验自己的乐舞了,他站起来朝鲁襄公施礼道: “贵国乐舞之丰富,令人惊羡;上古乐舞之伟大,令人向往;先人功德之顶盛,如天地般滋育我们后人。 札今日能够欣赏此等乐舞,实在太荣幸了。 相信贵国还有其他更为精妙的乐舞,但可惜,札只能哀叹学识不足,已经不敢再请求欣赏了,那就到此为止吧。” 在场的鲁国人终于把悬着的心给放下,季札先生此番话,无疑给了鲁国最大的面子。 季札心道:虽然知道你们拿不出好货了,但老子还是要装作自己欣赏不起了的样子,你们也不要为难老子了。 要知道,为了来一趟你们鲁国,老子不知恶补了多少知识? 成语“叹为观止”,就是由这位季札先生发明的。 季札的表现令在场的鲁国人无不佩服无不惊讶的! 因为当时的列国诸侯,包括鲁国在内,估计还真找不出一个能做到如季札一样的人,一个对诗经和乐舞如此精通的人! 在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和礼仪的鲁国,季札这样的人,无疑就是大师级别的存在,迅速得到了整个鲁国的敬仰! 季札的大名,在曲阜的任何一个地方被人们传颂着。 从此,鲁国记住了季札,也记住了吴国! 这其中,有一个叫孔丘的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听着人们对季札的传颂,看着人们对那位自己根本不可能见到吴国公子季札的赞美,孔丘心头升起一股志气: 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自己培养成一个精通礼乐知识的人才,成为季札那样的大人物。 孔丘,即伟大的孔子先生,当年他仅有八岁!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后来一直把季札当成自己的老师,尽管这位老师没有教过他什么。 但季札这次访问鲁国的故事,令孔子立下了一生专研礼乐的伟大目标,间接催生了一位流芳百世名扬古今中外的孔圣人! 据说,后来季札去世的消息传到鲁国,对季札无比尊敬的孔子先生专程带着自己的弟子前往吴国吊唁。 孔子依礼向季札吊唁,向吴国人民展示了最正宗的丧礼。 据说,孔子还亲自为季札撰写碑文,给当地的吴国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