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了新的研究方向,可控地衣改造计划重新步入了正轨。 至于如何实现全局性的控制,所有人都将关键性的一步压到了思旭的身上。 没错,介于思旭的特殊存在形式,编译一个智能程序并开发出相应的控制设备对于他来说并不算是什么难事。 现在思旭开始对无数个培养皿中的地衣组织进行数据分析。既然说了要进行控制,那么就需要了解这种非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内部是如何传递信号以及信号制式的。 撇开地衣项目的进展不谈,思旭还分出了庞大的计算力用于建造一条完整的资源运输链路。 由不少于5000艘超大型货运飞船组成的资源开采队伍,在为数众多的护航舰队的簇拥下前往距离伏羲星系仅为七光年的一个星系内进行资源开采。 思旭认为,作为一个殖民星系的存在,思旭要尽可能的确保本星系内的资源不被开发或少开发。 这是因为一旦殖民星系被入侵,思旭中断所有对外运输能力以后,本星系内的资源可以确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固守防御而不用担心被针对。 并且针对行星的改造计划也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数量庞杂的工程机器人队伍在行星的北极区域开凿大型船坞。以用于四艘国家级居住飞船降落在此。 巨大的坑洞中被尽可能的沿着飞船用于着陆面的外形开凿。以确保飞船在降落星球表面时不被来自星球内部的强大引力给撕碎。 “飞船下降计划启动!” 伴随着思旭指令的下达,由四艘国家级居住飞船组成的大型构造体开始裂解。 每艘飞船都切断彼此间的联系。并且同时调转船头,以尾部主引擎喷口朝前开始进行变轨减速。 由于飞船的体积巨大,思旭经过无数次制定降落计划的过程中发现。 那种用在小型飞船进行微型曲速驱动进入行星大气层的方法并不可取。 巨大的船体质量在激活依托于重力产生驱动能力的驱动器时。庞大的引力场会对星球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诸如会引发强烈且持续的地质灾难,以至于在未来百年或数百年,行星各处都将不断的遭受数之不尽的地震等一些列地质灾害。 在确保飞船的结构强度可以承受住直接再入大气层的能力后,思旭决定采取最古老的行星登陆方案。 随着四艘飞船脱离同步轨道以后,飞船距离的行星表面的距离正在迅速接近。 并且飞船的姿态也重新进行了调解,它们以飞船腹部朝向自己的行进方向,以尽可能大的迎风面依靠大气的摩擦进行减速。 这时的防护罩承担了全部的压力。纵然当前行星的大气密度非常低。但是奈何这四艘新伊甸园国家级居住飞船的投影面实在是太过巨大。 强烈的热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等离子体将整个飞船完成的包裹起来。 空气摩擦产生的强烈音爆以及震动让一些原本脆弱地面都在这剧烈的空气振动下产生了数量多到数不过来的裂隙,甚至一些山体露出地面的单体岩都在剧烈的震动下发生碎裂。 四个巨大的火球拖着乌黑浓密的烟雾在这大气层中高速穿行。 强烈摩擦产生的震动即便有防护罩的阻隔,整个飞船的内部还是仿佛在遭遇连续不断的三级地震一般高频的震颤。 以至于一些为了维持飞船内生态系统的管道都发生了严重的破裂。湖水也在激荡的震颤下形成了一股股的水墙在城市街道的各处奔涌。俨然一片菏泽一般的景象在四艘飞船内的各处同时上演。 #以减速至3马赫,脱离黑障区。# 导航计算机清晰简明的汇报着当前的任务进程。毕竟这是一套由思旭编写的并完全由飞船导航系统自动控制的降落程序。 现在四艘飞船距离地面在5万米的高空。巨大如山一般的飞船在地面上投下了巨大的暗影。 不过随着主姿态引擎的启动。强大的喷流以及高温在地面上留下千年都不会被自然抹去的痕迹。 高温直接灼烧地面,颗粒较小的尘埃直接被气化蒸发。而更多的是在地面上留下了数十条从赤道绵延至北极的玻璃条带。 借助强大的动力系统,四艘巨大的飞船成功悬停在北极的船坞上空。 伴随着船体缓缓下降,船体与本体外形精细开凿出的船坞基座之间被填充了大量的凝胶状物体,用来填充因为制造精度留下的缝隙。 气流以及多余的凝胶在强大的压力下被挤压并喷射到空中,形成了数条怪异的间歇泉喷流。 排除的气体如同冲击波一般向着全球各处扩散。一次降落对大气的扰动已经导致了覆盖整个北半球的风暴。 #飞船完成降落,损伤数据统计中,降落任务以完成请指示。# 思旭发布执行了一系列的程序指令,在四艘飞船完成自检以后,它将执行文明复苏程序,那些仍然休眠中数亿个智慧生物将在自动程序的控制下有序分批次的苏醒。 那些乘坐在新伊甸园一号之中的社会委员会成员以及科学院的科学家也同一时间松懈了下来。 虽然思旭对这四艘自己建造出来的飞船拥有绝对的信心,但是那些乘坐于此的智慧生物们在经历过那虽然仅有几分钟,但是感觉无比漫长的时间后,都同时在心中萌生出一个想法。 那就是如果下一次还有这种活动,自己一定不会参加,哪怕是自己在休眠中完成降落,也不愿意在清醒的状态下完成。 等待四艘飞船顺利完成降落以后,思旭看着星球表面留下的痕迹不由得淡淡的浅笑了一下。 下一刻早已分不在星球各个近地轨道上的县级飞船,纷纷同时展开了自己的船舱。 那些如同竹竿一般的“阳伞”被一一的发射了出去。 它们借助自身的导航系统很快就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对比飞船体型显得有些弱小的阳伞,实际上非常的巨大。 当它们抵达自己所在位置以后,那些被折叠并收纳在那外表看似光滑的柱状体中延伸了出去。 无数个如同蒲公英一般的半透明结构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形成了类似天穹顶一般的结构将行星完整的包裹了起来。 拥有来自硅基文明核心提供的类戴森球系统的解决方案,让这些家伙稳定的悬浮在空中并不困难。 这些半透明的结构不断的调整两个恒星的辐射光芒以及太阳风的强度。并将绝大部分的恒星能转换为能量输送到地面的能源站,以供四艘飞船的城市能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