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伯国被并入阿拉贡王国的300多年后,卡斯蒂利亚的女王储,兼具美貌和智慧的公主伊莎贝尔,不愿遵从其王兄的意志嫁给葡萄牙的国王,坚持要与自己心仪的阿拉贡的王储斐迪南成亲。
于是,1469年,伊莎贝尔冲破重重阻力与斐迪南完成婚事,几年后两人分别继承了各自的王国。
然后,伊比利亚半岛上势力最强大的两个基督教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在形式上合并了,伊莎贝尔和斐迪南被称为“天主教双王”。
然而,这种“合并”是非常松散的,两个国家并未建“统一的中央联合ZF”,相反,两个国家的行政管理仍然独立运行,互不干涉,典型的面和心不和。
阿拉贡的财富不属于卡斯蒂利亚,后来卡斯蒂利亚发现的新大陆也与阿拉贡无关。
此时的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尚处于“共主邦联时期”,尤其阿拉贡,相比与集权的卡斯蒂利亚,其国家的组织形式更为松散。
在成为阿拉贡王国的一部分之后,随着这次婚姻,此时已是自治ZF的加泰罗尼亚,被并入了更大的国家组织中,名义上又成为了“天主教双王”以及“双王”后代的领土。
而纳瓦拉呢?这个一直不成气候的小国依然挣扎在半岛北部的比利牛斯山山麓,国土面积还是那么大,就是个没人在意的十八线跑龙套的,谁在乎他们死不死。
但通过联姻,16世纪中叶,一个法国家族入主了纳瓦拉王室,纳瓦拉的命运就此发生了翻转。
这个家族就是大名鼎鼎的波旁家族,后来法国的皇帝,以及当今西班牙王国的国王,就是出自于这个庞大的家族。
1492年,在“天主教双王”的军事打击下,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一个***zheng权格拉纳达举手投降。
持续近800年的“收复失地运动”终于有了结果,而伊比利亚半岛除了北部的纳瓦拉和西南部葡萄牙王国所占据的土地,形式上都在“天主教双王”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当代西班牙王国的版图。
和之前一样的局面,虽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两个王国合并了,但合并仅仅是形式上的,在体制、文化等方方面面,不仅两个王国是割裂的,处于两个王国统治之下的各个城市,彼此间也是割裂的。
就连“西班牙王国”这个名称,在官方和民间都是鲜有使用的。
然而“天主教双王”及其继任者们似乎不怎么关心王国内部社会和文化的整合。
几乎与“完成“收复失地运动”同时,远航的哥伦布传来了消息,在辽阔海洋的另一头,新大陆被发现了。
很快,喜新厌旧是人的秉性,“天主教双王”及其继任者的目光便被引向遥远的大洋彼岸。
另一方面,宗教改革运动也在这时兴起了,出于对罗马教廷的感激和对天主教信仰的忠诚,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积极活动,维护天主教的权威。
掠夺、战争、外交,国家的开销日益增加,要维持这样的“事业”需要扩大财源。
于是,处于高度自治状态的加泰罗尼亚成了“天主教双王”继任者眼里的大肥肉,毕竟此时的加泰罗尼亚,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王国的其他地区。
在利益的驱使下,中央对地方的采取的措施显得强硬刻板而忽略任何文化和心理的因素。
17世纪中叶,国王菲利普四世强令泰罗尼亚等原阿拉贡王国统治的地区仿照卡斯蒂利亚进行税制改革。
此举引发加泰罗尼亚强烈不满,进而发起了暴动,虽然暴动最后被镇压,但不和谐的种子就此被种下,这一幕和几年前又是何其相似?
1700年,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的国王卡洛斯二世无嗣而终,死前遗嘱令法国波旁王朝的皇帝路易十四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孙安茹公爵菲力继承王位。
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国王利奥波德一世宣称其子查理大公才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没什么说的,王位之争,除了打一架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于是战争随即爆发。
战争中,以安茹公爵菲力为国王的卡斯蒂利亚-阿拉贡与法国并肩作战,但加泰罗尼亚却站在哈布斯堡王朝一边,之前被压榨的太狠,逼得加泰根本不想跟你并肩战斗。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中,卡斯蒂利亚-阿拉贡与加泰罗尼亚彻底地对立了。
战争的结果是,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几乎失去所有伊比利亚半岛之外的飞地,但却击败了加泰罗尼亚。
为了加强对加泰罗尼亚的控制,也表示惩罚,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权和宪法均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