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一条盖棺定论——我国封建王朝,由明清走向衰亡,最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凄惨境地;堂堂华夏饱受外侮......
大明到底具体是如何衰落,以致于建奴入寇,窃据正统的?
这一疑问过去一直存在,只不过如今也许不宜大张旗鼓地宣扬了。
起因
顾宪成是无锡人,时人称为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
他在1580年(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
当时中央朝廷的主要官署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作为监察机构的都察院。
六部的正副长官为尚书、侍郎,部下各司由郎中主持,属官有员外郎、主事等。
都察院的正副长官为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
顾宪成直言敢谏,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员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
顾宪成因争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习称阁臣),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顾宪成回到了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
顾宪成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了这所书院。
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兴起
东林学派的兴起,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对于扭转士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
高攀龙曾经指出:“此时民不聊生,大乱即将来临。”
顾宪成也感到,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已如同“抱柴于烈火之上”;他因而认为,在朝廷做官的不考虑朝政,在地方做官的不留心民生,隐退乡里的不关心世道,都是不足取的。
他们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
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一部分在朝任职的正直官员,也同东林讲学者遥相应合。
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了一个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