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言言在朋友圈刷到杨筱歆发的参观北京各家养老社区的消息,本来习惯性地想要点赞,却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头像。
怎么杨筱歆会认识尹志宏啊?
她默默地收回了那根想要点下去的手指头。对着这条朋友圈,发了好一会儿的呆。是因为圈子实在太小了吗?毕竟尹志宏之前也是呆过保险行业的。但是在他们共事这么些时间里,他居然完全没有显示一点蛛丝马迹啊。曾言言不知道尹志宏是刻意的,还是不过因为没必要和她提及杨筱歆,毕竟,在级别上,尹志宏和杨筱歆比较接近,她和他们还差了一两级,不在工作中或者闲聊间评论彼此认识的人,也很正常。
但是这毕竟给她提了个醒,因为有微信朋友圈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错综复杂,就愈加应该小心一些。
自己之前有没有发过一些过于倾向明显的内容?曾言言小心地翻了翻自己的朋友圈内容,幸好,她不是个热衷晒私生活和价值观的人。大多数人刷屏的九宫格吃饭、旅游照片,或者转发某10万+帖子带着义正言辞的评价的那种内容,在她朋友圈里出现的概率并不大。
翻看着自己以前发的那些内容,曾言言觉得挺有趣。她发帖的频率大概是一周三四天,不算多,也不显得点进去空荡荡的,对于一个只有300个不到微信好友的人来说,平均一条朋友圈的点赞数还不到20,显然并不怎么“热”。但是,好像几乎她的每一条帖子后面都有不少人评论,认真地评论,甚至有一些互相认识的人还在她帖子下盖起了楼(指评论他人的评论内容)。这种情况在其他人那里,应该不算常见吧?曾言言刷了刷她的那些好友的朋友圈,自己反正是从未参与过评论甚至“争执”,原来自己那一大半好友,都是“点赞之交”,而已。
突然之间,曾言言便对“朋友圈”这个东西觉出有些好玩的地方来了。
在保险公司那么多年里,她的好友当然有不少是个险、银行的销售,她自己都好几次刷到人们推荐产品的朋友圈。此时,对于“点赞”和“评论”这件事的关注,让曾言言开始思考,朋友圈的广告,真的有人看吗?而且似乎朋友圈有个屏蔽的功能,虽然她至今没屏蔽过什么好友的朋友圈,顶多就是刷到谁的帖子完全看随机,同时看心情给人点赞一下,极少有兴趣进行评论。不过曾言言知道,很多人的广告发得如火如荼,但是他们其实已经被一些“好友”屏蔽了。
这和她当年做销售的时候,打电话去给陌生客户要求拜访,或者说拿着公司的热线电话名单去销售保险,都是概率的游戏。差别在于,有些人电话的成功率比较高,有些人只能走大数据沉淀的结果,把基数提升上去,才能期待多一点成交。
那么,如果说现在销售的渠道除了电话、网络,还有微信的朋友圈,是不是说研究不同的销售渠道的成功率,能有一个共通的技巧,那对于销售人员复制经验来说,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课程内容了呢?
被自己这个想法激动到恨不得拍大腿,曾言言打算先来做一个调研。
“陈乔,把你手机拿来,朋友圈给我看看行不?”她笑嘻嘻地对陈乔招招手,后者战战兢兢地走了过来,但是紧紧地握着手机,一脸怀疑地观察着曾言言的表情。
“曾总,你要干嘛?我没屏蔽你,也不会在上班时候刷朋友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