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朝廷征调东瀛各府县人力趁入冬农闲时大规模修建各府府城,本州、瀛州等重镇更是优先修建。镇守本州府的督军骆尚志奉命增派一万大军对洛水府境内的京都城加强控制,洛水府府城设在大津县城。
京都府外海东大军驻防严密,京都城内也驻守两千余大军,只有大内裏属于日本国小朝廷管理,日本国小朝廷形同清帝逊位后在紫禁城自娱自乐。
面对海东朝廷增兵控制京都城,城中日本国小朝廷公卿大臣也深感不妙,只能对朝鲜兵变计划寄予厚望,只要杀死陈瀚,日本国祚就能延续下去。
京都城仙洞御所寝宫内,数十名日本小朝廷公卿大臣纷纷在寝宫中跪拜等候着正亲町上皇做出决定。
寝宫内榻上,卧病在榻的正亲町上皇目光看着一众近臣及天皇和仁气若游丝自信十足道:“只要九州义统一死,朝廷可高枕无忧也!”
近卫信澄、一条内基、二条昭实、九条兼孝(不是麻将哦)等五摄家近臣、公卿听着毫不知情的上皇自信十足,年轻的天皇和仁沉不住气道:“九州义统已在平壤府称王,源政晴、源信义皆已失败,甲贺忍者趁乱行刺也失败了。”
“纳尼?”正亲町上皇闻言大惊,仿佛回光返照般径直坐起身来,在侍女搀扶着扫视一众公卿半响后问道:“京城中如何?”
近卫信澄见上皇目光盯着自己,忙禀道:“京城中尚有两千海东军驻守,城外已增加近万大军,臣等所派使者难出京城。”
天皇仁和惶恐不安呼道:“朝廷危也!”
“日本国祚万世一系,受天下臣民尊崇,岂会危也。”正亲町上皇甚是不满瞪了孙子仁和一眼,随即看向政院近臣近卫信澄道:“近卫信澄”
“臣在”近卫信澄忙拜服在地听令
“命尔以朝廷名义亲自面见九州义统,告诉九州义统,朝廷可以封其为征夷大将军兼任关白。”正亲町上皇不得不拿出小朝廷所有筹码使出浑身解术希望能让小朝廷延续下去。
天皇仁和忙提醒道:“九州义统已经开国称王,他会接受吗?”
正亲町上皇怒道:“天下臣民只尊奉天照大神子孙,九州义统想要统治天下,就必须接受朝廷官职,方可名正言顺。”
近卫信尹慌慌张张跑进寝宫来,被跪拜公卿的官袍绊住摔了一跤,顿时率得匍匐在正亲町上皇面前,近卫信澄看着同族子弟竟在公卿大臣面前如此失仪,当即不满怒斥道:“放肆”
天皇仁和见近卫信尹惊吓失仪,忙问道:“发生何事了?”
近卫信尹吞吞吐吐禀道:“臣刚得知京城外都在议论朝廷是篡权夺位立国,天下舆论大哗,以小野氏为主逆贼公然宣称要为大和国复仇,逆贼跟随大批九州义统大军正向京城杀来。”
“纳尼”正亲町上皇闻言气得一口老血喷出,随即朝后倒下,被身后的侍女搀扶着。
“上皇,上皇,……。”一众公卿大臣纷纷围上来,不断有人疾呼道:“御医,快传御医快救上皇。”
天皇仁和对爷爷被气晕并没有围上去,皇家无亲情,爷孙俩就差没撕破脸,天皇仁和忙看向近卫信尹惊问道:“何来朝廷篡权夺位?小野氏逆贼为何要为大和国复仇,快快说来。”
天武天皇大肆篡改历史,其后代子孙也被蒙在鼓里,不知道日本国是如何建立,自认为只是改国名而已。恰似满清自吹自擂以骑射夺取天下,吹牛吹得自己子孙都信以为真,结果是害人终害己。
近卫信澄也是深感疑惑,堂堂天照大神子孙,万世一系的日本朝廷怎么就成篡权夺位立国,也忙追问道:“还不快快说来”
“嗨”近卫信尹忙将自己刚得知的劲爆消息透露出来:“京城外传言天武天皇篡夺大和国后建立日本国,大和国本是徐福自中原渡海所建,还言及高市皇子是高市大王,是大和国最后一位大王,为天武天皇篡位夺权所杀,……。”
近卫信澄最先听不下去了,气急败坏怒骂道:“八嘎”霍然起身对近卫信尹就是一记飞毛腿,踹得近卫信尹滚到一旁。
天皇仁和也被近卫信尹的话惊得目瞪口呆,忙看向一众公卿大臣质问道:“果真如此吗?”
面对如此惊世骇俗大逆不道的言论在日本国建立后就被严令禁止谈论,连私藏颁布规定的载禁书者都会被诛杀,更是无人敢谈论天武天皇篡位夺权之事,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只剩下天武天皇篡位夺权后大肆篡改得牛头不对马嘴的历史。
历代都有人对这段历史提出质疑,却无人敢大肆宣扬。如今整个东瀛都传遍了日本国是篡夺大和国后建立,政权合法性还是小事,最主要证明日本国不是原大和国,已就不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后代,对东瀛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谣言,定是九州义统指示手下撒播谣言蛊惑臣民所致。”近卫信澄大呼道:“光仁天皇乃是天智天皇之孙,吾日本国何来篡位夺权。”
“嗨”一众公卿大臣纷纷附和
顿时满堂皆惊,一众公卿如丧考妣,甚至都来不及关注上皇的死活了。
随即有人惊呼道:“就算是有,也只是天武天皇篡位夺权。”
陈瀚率九万大军渡海回北都九州城后,立即开始调兵遣将收拾京都日本小朝廷。陈瀚调集三万东瀛、朝鲜籍将士对京都四面展开合围,保证不会有一只漏网之鱼。
徐义勇、徐(小野)镇幸、木忠海(木山六郎)、刘(秋月)忠信、秦(长宗我部)亲忠、秦(岛津)义弘等东瀛籍将领纷纷领兵一万五千出战,朝鲜籍文武金时敏、权栗、高从厚、金千镒、郭再祐等率一万五千大军出战。
陈瀚并没有亲自前往京都,而是坐镇北都九州城,发布檄文征讨日本国阴谋篡夺大和国,更是直陈日本朝廷阴谋发动本能寺之变、开城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