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虏军中军节帐内,邓云一脸的冷肃!
陈宜中要逃跑,这对于邓云而言不是秘密,朝堂上的那些大佬心里面也未必不清楚。
但是没人劝阻,不是因为陈宜中表现的有多么的大义凛然,而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陈宜中若是走了,未必会是坏事!
邓云还记得陈宜中在逃亡之后还做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占城借兵的心迹,因此来印证自己对大宋的忠心。
但是邓云知道这些都是假象,之所以让他这么肯定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陈宜中有前科,已经跑过了两次!
二是在历史上他去占城借兵的时候算起,到大宋崖山兵败灭亡,前前后后一年多的时间,他没有北顾一眼,按理来说,真要心向大宋,那么不管借没借到兵,陈宜中都该回来,但是他没有。
第三就是他前往占城借兵携带了所有的家眷亲族,这说明什么?
说明堂堂朝堂第一人已然对于大宋的局势悲观绝望到了极点,他自己不想给大宋殉葬,也不想自己的亲族给大宋陪葬,所以他带走了家眷和亲族,毅然决然,抱定的就是一去不复返的打算。
要是历史的车轮还在原先的轨道上缓缓前行,或者邓云根本逆转不了这个天下大势,逐虏军也终将被上帝之鞭抽的粉身碎骨的话,那么陈宜中跑不跑和邓云没有半点关系。
但是现在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邓云并不认为上帝之鞭已经强大到了绝无可能战胜的地步!
逐虏军和蒙元大军的实力对比,在邓云的眼中唯一的短板就是兵力!
现在逐虏军能够正儿八经投入到战场当中的兵力也就一万两三千人,而蒙军别的不说,光是将对广州形成合围的兵力就接近二十万!
至于大宋这边的禁军,邓云压根就没算进去,充其量也就是炮灰罢了。
但是兵力的多寡对于一场战争而言,并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
决定战争胜负的左右手包括天时地利,包括兵马的精锐程度,包括军工和军纪等等!
如果一万逐虏军对阵一万蒙古主力铁骑,邓云有信心以碾压的姿态将上帝之鞭揍成裤腰带!
也就是说现在的邓云和陈宜中的想法完全相悖,陈宜中认为大宋在广州困守孤城,完全就是负隅顽抗,最终也免不了走上绝路的那一天。
但是邓云信心爆棚,认为自己一定会取得广州之战的最终胜利,进而让大宋从战略守势转变为战略进攻,最终取得辉煌的战果。
那么问题来了,一旦真到了那一天,得到消息的陈宜中会不会返回朝廷,继续他的位极人臣?
答案是可以肯定的!
想当初在临安,也就是恭帝奉表投降前夕,陈宜中跑了个无影无踪,临安政权成为历史,福安朝廷新立之后,陈宜中来了,于是他还是左相!
陈宜中回不回归,对于邓云而言不会存在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只要逐虏军一天还掌控在邓云的手里,这朝廷就得要看他的脸色!
武夫当国!什么是武夫当国?
武将的势力能够死死压制住文官集团,能够抑制乃至压迫皇权,能够叛旗一竖,就能天下易主,才够资格算得上是武夫当国!
一如三百多年前的宋太祖赵匡胤!
邓云可不想自己稳定了局势之后,陈宜中在看到大宋有起死回生之兆的时候回来朝堂给自己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