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猫冬嘛,对百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吃和穿,眼下天亮暴雪,大雪封山,家家户户吃不饱穿不满,矛盾自然就冒出来了。
这个,和城里还不一样。
毕竟城里的人再怎么闹,他们出门方便,城里铺子多,总有地方能买,而乡下呢,直接封了路,出不去进不来,可不就糟。
其中最先开始出现问题的,还是李氏的娘家李家湾。
实在是李家湾太困难,那就是一个山沟沟,当初夏赋的时候,还是赵福祥暗中帮忙,才帮李氏的娘家兄弟度过难关。
眼下秋赋已交,李氏娘家兄弟的家里粮食见了底,本想着上山打猎去换,又赶上大雪封山,直接被逼上了绝境。
不得已,李氏的娘家兄弟又一次登上了赵家的大门。
因为不晓得李氏不在家,所以等他真过来的时候,知道实情后窘迫异常。
好在赵福祥在,赵善林几个小辈也没人敢怠慢他。
李氏的娘家兄弟没什么具体名字。
那时候,这名字也是个稀罕东西,大部分百姓都随口称呼。
李氏的娘家兄弟,都被人德子德子的叫,一晃,也几十年了。
眼下,德子见了自家姐姐的儿孙穿着,神色羡慕的不行。
明眼看,赵家的情况就比其他人家好太多,身上穿的,里面套的都是新做的厚实棉服,棉花都是新买的,冷不着冻不着。
不像他们家,穿的都是旧年的衣裳,里面的棉花也是几年前的旧物,因着买不起新棉,所以每年冬天,他们一家都是靠着往棉衣上多续一层衣裳过的。
浆洗的次数太多,棉服上面层层叠叠硬邦的厉害,里面的棉花也结成了块状,根本就不暖和。
…………
这样的强烈对比在赵福祥和德子接触时,直接达到了顶峰。
要不怎么说是亲戚,不能因为李氏不在家就不帮忙。
德子一家的惨状,被赵福祥看在眼里,所以在他简单的询问了德子一家的情况之后,直接叫来了赵善林,不仅让其多拿一些棉花,还要多取出几袋粮食,总要让人将这个冬天熬过去才行。
因为今年确实赚了钱,赵福祥给东西的时候也很痛快,左右李氏捎带回来的棉花很多,在他们自家各做了衣服之后,还剩下不少。
眼下都给了德子,也是给城里的李氏一个交代,没由来的自家啥都有,却偏偏让连襟受着。
除此之外,赵福祥还多给了一匹家里的粗布,也是之前买的时候剩下来的,节省节省,也能够做几身衣裳的料子出来。
同时,赵福祥又让赵善林三兄弟和德子一道,帮忙将粮食给抗回去。
不然那几百斤的粮食,就光靠德子一个人,肯定不成。
安排好德子的事,赵家又再一次安分了下来。
……………
随着时间推移,周围熬不住的人家越发的多了。
十二月初,陆陆续续的,和赵氏又关系的亲家都上了门。
也不全是求着他们接济的,更多的都是前来试探情况。
除了程氏父母,本村实在不怎么着调外,剩下的刘氏和袁氏父母那都是扛着东西上的门,也算是给自家女儿留够了脸面。
赵福祥也趁着时间,在赵福瑞的通知下去了几趟族里,不知讨论了什么,反正家里确实拿出了一些粮食来。
又过了小半月,差不多到了十二月中旬左右。
突有小道消息传来,竟然周围村庄出现了卖儿卖女的人家。
当然,话虽是这么说,但到底怎么回事,也没人仔细打听。
不过这样的风声不少,刘氏几个女人往日也不怎么出门,也听到了些许风声,闲着没事时,总会凑到一起嘀咕两句。
这样的风声愈演愈烈,赵福祥意识情况不对,忙叫来赵善林出去打听。
出去一晌午,赵善林果真打听了一些消息回来。
只是这次不仅是周围,竟然还有他们本村的人。
赵善林没有隐瞒,而是仔仔细细的将自己听到的事全都说与赵福祥听。
赵福祥听完,面色沉重,“没想到竟如此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