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说
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史书论证
首先,《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兵力考证
曹操方面,《三国志·吴主传》注引的《江表传》里记载曹操赤壁之战之前有给孙权一封书信,信中称曹军有八十万,《周瑜传》中记载曹操占据荆州后,得到水、陆军数十万,具体数目不详。周瑜在对孙权将曹操的兵力估到二十多万。孙吴鼓吹曲《伐乌林》则记载曹操“舟车十万”。
联军方面,孙权调给周瑜兵马三万,诸葛亮在劝说孙权抗曹时说刘备有兵马二万人。孙权率领一支吴军攻向合肥,张昭率领一支吴军攻向当涂,孙权、张昭的这两支大军当时都不可能在赤壁。所以,赤壁之战的双方实际交战兵力,孙刘联军最多五万人,曹操在赤壁投入的兵力有二十余万人。因此,赤壁之战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对于曹操的兵力有八十万、一百万等夸大。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支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另一个版本,《魏略》中说法是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发生这件事,作者可能都不知道,但是唐代倒是有草船借箭之事
唐玄宗755年爆发了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由于玄宗的一连串决断失误,很快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并且称帝。眼看就要挺进潼关,直逼长安。由于玄宗的一连串决断失误,很快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并且称帝。眼看就要挺进潼关,直逼长安。为了切断南方对长安的粮食、财物供应,安禄山命人攻陷宋、曹等州。此时,很多州县的太守、县令都被吓破了胆,望风而降。雍丘县(在今河南省杞县)县令令狐潮也不例外。此时,很多州县的太守、县令都被吓破了胆,望风而降。雍丘县(在今河南省杞县)县令令狐潮也不例外。知道令狐潮这么没骨气投降了叛军后,张巡赶忙攻打雍丘城。在雍丘,他与另一位勇士贾贲的部队汇合。此时,雍丘城里囚困有很多令狐潮抓来的睢阳军的俘虏,他们原本是打算北上抗击叛军的。令狐把他们捆于庭院准备杀害。但这一天,他恰好要去见叛军某大将,出城了。于是,俘虏们赶紧抓住机会解开绳索,杀死了看守,成功“反客为主”。就这样,张、贾军队趁混乱轻松进城。随后,他们杀死了令狐潮的妻儿,据城自守。
令狐潮哪里吃得了这个亏?于是他联合叛军一次又一次地猛烈攻城。但由于守城的张巡指挥得所,将士们英勇无畏。所以令狐也不能奈他们何。但毕竟双方的悬殊是很大的,叛军以好几倍的力量攻城,城内的消耗可想而知。于是,某天,城内的箭终于用完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张巡的聪明才智就彻底发挥出来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他命人扎了千多个稻草人,披上黑衣,趁着夜色,缒到城下。令狐潮一看这么多“人”,“想来袭营,碾碎你们!”于是命手下拼命放箭。于是,张巡数箭数到手抽筋。几十万支箭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到手了。就这样,缒来缒去搞了好几次后,令狐潮累觉不爱了。于是,当张巡再一次夜缒而出的时候,令狐潮仿佛早就看穿了一切,于是,他不设防。于是,他损兵折将,逃出了十余里。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对于中国历史而言,赤壁之战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原本有望统一天下的曹操在这场大战中损失惨重,孙、刘两家趁势崛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并由此展开了一段精彩的三国历史。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
在这一年,世界也在发生着一些事情
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实在是太早了,而大部分国家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长的跨越。所以,在今天很多被我们所熟知的国家里,基本都还没有出现。如法国、英国、美国等。它们需要在很久以后才会出现。而一些跟中国同样时期的古文明帝国,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早已灰飞烟灭多年。中国是四大文明中,硕果仅存的一个。
而在赤壁之战时期,欧洲大陆上最令人瞩目的国家,莫过于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兴起于公元前27年,大致是西汉成帝那段时期,也就是王莽篡汉的前35年。而在赤壁之战爆发时,它依然非常的强大。当时的罗马帝国,依然有实力发动征服,并获得胜利。而在同一年,罗马帝国将自己的目光望向了不列颠岛。他们的皇帝发动了一次浩浩荡荡的远征。2万罗马军队赶跑了不列颠岛上的原住民,强迫他们签下合约,并将不列颠岛纳入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不过,在欧亚大陆上,不只是罗马帝国正处于巅峰,安息帝国同样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它位于西亚。安息帝国所处的位置,大致就是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在古代,安息帝国一直是中国与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这个帝国建立的时间,正是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那时的嬴政,还只是亲王。跟所有的帝国相似,安息帝国存在的第一天,就是以扩张为目标。经过几百年的扩张,安息帝国逐渐成为西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到这里疏通西域各国的关系。时年,张骞43岁,为陆上丝绸之路,立下不世之功。不过,在赤壁之战时期的安息帝国,日子并不是很好过。因为他们的国家,正因为王位的争夺,陷入了一场内乱当中。
而在今天印度一带,贵霜帝国同样矗立于此。贵霜帝国,成立时间较晚,大致是东汉时期。这个国家在丝绸之路上,同样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在一段时间内,贵霜帝国同样经历了一段非常繁华的时期。当时贵霜帝国跟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以及中国,均有贸易往来。不过,当时的贵霜帝国,似乎比较平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历史事件被记载下来。不过,很可能也是跟古印度时期便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有关。时间,总是能够掩盖太多的历史真相。
除了这些大帝国,日本在当时也已经存在。日本当时出于弥生时代,这是日本历史中,非常早的一个历史阶段,基本还十分的落后与原始。不过,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日本开始不断像朝鲜半岛以及中国派遣使臣交流。在汉朝时期,日本就曾派遣使臣到过中国,并赐过一枚金印。到了曹睿时期,日本就曾经派遣使臣到过魏国,并由此有了“倭”这个称呼。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
周瑜让黄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黄盖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隆冬的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十条大船,驶在前面,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船队到了江心,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江北。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正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开北岸约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十条火船,好比十条火龙一样,闯进曹军水寨。那里的船舰,都挤在一起,又躲不开,很快地都延烧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曹军一大批兵士被烧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挤在江里,不会泅水,马上淹死了。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他们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北岸的曹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马进攻,吓得全部崩溃。扩展资料:公元二世纪末,中央集权政府东汉衰落,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曹操、刘备和孙权分别占据了中原、巴蜀和江东地区,而曹操的势力最强大。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打败刘备,占领了军事重地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迫使刘备退守夏口(今湖北汉口)。曹操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当时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从江陵(今属湖北)沿江东进,直逼夏口。孙刘联军五万人逆流北上,双方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相遇。曹操的士兵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23731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初战失利,于是曹操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操吃了败仗,便任命投降的荆州将军蔡瑁和张允训练北方士兵学习水上作战,初见成效。为孙权统兵的都督周瑜担心曹军在蔡瑁、张允的训练下,学会水上作战,于是巧妙地使用离间计,曹操中计上了当,误信蔡瑁和张允是潜伏在曹军的奸细,将二人杀了。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这时,闻名天下的军事家庞统也来拜见曹操,曹操高兴异常,立刻向庞统请教一个他正发愁的问题。原来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而且对南方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庞统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把大小船只搭配,把三十只或者五十只船,头尾相连,用铁索锁住,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了。”
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简短故事
曹操发大兵征讨刘备,刘备溃不成军只好投奔东吴,而孙刘联盟面对曹操的雷霆万钧之势,依旧难以抵抗于是双方列阵于赤壁,准备决一死战。其中曹操的军队来自于北方,并不适合水战,但是孙刘联盟由于在南方非常适合水战,他们在水战上有某种优势。然而曹操军中有两个人,一个叫张允一个叫蔡瑁,这两人是背叛荆州投靠曹操的两位将领,精通水战,为了避免这两个人将水战的技巧教会曹操,于是周瑜等人使用了所谓的离间计。给这两个人写信,但是信却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只是嘘寒问暖,大量的书信来往造成了曹操对这二人的猜疑,以为他们二人是内奸,于是曹操就将他们俩给杀了。于是曹操军中再也没有精通水战的人,面临这样一个情况,曹操十分焦急。此时诸葛亮心生一计,将他的好朋友庞统叫了过来,庞统作为说客来到了曹操军中。曹操十分爱才,见到有凤雏之称的庞统。庞统的建议是曹操的军队不会水战,但是他们在路上的战斗力并不会减弱,如果将所有的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这些船在水上也可以如履平地,曹操听取这个建议喜出望外,于是就将他所有的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日夜操练。殊不知孙刘联盟早就设下了火攻的战略,也就是说如果曹操将船都连在了一起,那么用火点燃其中一个船,那么所有的船只将会全部焚毁。那么谁去做点火之人?东吴的老将黄盖挺身站了出来,他与周瑜两人设下了苦肉计,黄盖故意惹怒了周瑜,周瑜于是一怒之下将黄盖打了50大板。黄盖一气之下准备写信投降曹操,曹操不明其中的道理,以为黄盖是真心想来投奔,于是黄盖携带十余只小船,装满了火料,向曹操的水军驶去。曹操对黄盖并没有防备,于是在黄盖离得很近的时候,直接点燃了船只,瞬间将曹操的整个水军全部付之一炬。与此同时在陆上周瑜也设下了计谋,将曹操岸上的军帐也焚之一炬,此时火光冲天火烧连营,曹操一见大势已去,不得不丢盔弃甲而逃,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赤壁这一战役。扩展资料:赤壁之战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的一个经典战役,中学课本里把《资治通鉴》中的相关部分节选录入课本,《三国演义》中的生动描写更让这场大战深入人心。然而《资治通鉴》书于宋朝,其说固不可信,而《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夸张描写更多,以至于人们对这场战役存在着诸多误点,现略论一下赤壁之战,以释讹误。
建安七年,曹操于官渡战袁绍,以少胜多,袁绍呕血致死。他的手下的谋士互相争权,审配、逢纪支持小儿子袁尚,辛评、郭图支持大儿子袁谭,各自为政。曹操于建安八年春三月大破袁尚、袁谭,随即准备南攻刘表。但是袁氏兄弟在后方争夺冀州,曹操只好回兵。直到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破袁谭、袁尚、乌丸,北方大根据地已经稳定下来,于是,曹操决定南征。
建安十三年春正月,曹操回到邺城,于玄武池操练水军,准备南攻刘表。结果曹军未到,刘表已死。刘表和他老婆蔡氏喜欢小儿子刘琮,将他的大儿子刘琦委派为江夏太守。刘表死后,他手下的人立刘琮为主。因此刘琦和刘琮就成了仇人。这时候曹军已至荆州,刘琮手下人劝他投降曹操,于是他就秘密的派使者去降曹操。当时,刘备为刘表的客将,镇守于荆州北部的樊城,直到曹军到了宛城才听说。于是刘备只好向南逃窜。至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袭取荆州,刘备“不忍”,而刘琮手下的军民多有比附刘备,结果到了当阳时,“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刘备另派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有人劝刘备弃众而逃,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结果一个“不忍”,违背了“兵贵神速”的用兵准则。曹操怕刘备袭取江陵而夺得大量辎重军备,于是“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刘备在当阳长坂遭遇,刘备兵甲不足,士气不振,结果大败,丢了老婆,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败走。最后抄小路跑到汉水边上,和关羽军队回合,然后跑到了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那里。
这个时候,孙权屯军于柴桑,观望态势。他派鲁肃以吊丧为名(《江表传》云),和刘备结交,希望同刘备联合公与曹操。结果鲁肃刚到南郡,就听说刘琮投降了曹操,于是精致前去迎接刘备,在长坂与刘备相遇。鲁肃向刘备表示了孙权与其结交的想法,刘备于是很高兴,就屯兵于夏口,准备与曹军大战。
然而此时,孙权内部关于是战是和仍在争论之中。孙权手下大多数人都劝孙权投降,而其中就有江东三世老臣张昭。正当孙权犹豫不决之时,鲁肃领着诸葛亮到了柴桑。诸葛亮对孙权说:“如今天下大乱,将军起兵占据江东,刘豫州也屯兵于汉水南滨,您二位与曹操共争天下。现在曹操北方已经平定,南方占领荆州,英雄没有用武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请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你能与曹操抗衡,就和他打;要不能的话,何不投降于曹操?现在将军你犹豫不决,而事情紧急,你的大祸不远喽!!”孙权就很生气:“照你这么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诸葛亮慷慨激昂,吐沫横飞的说:“想当初田横是齐国的壮士,而坚守义气而不受辱;何况刘豫州身为帝胄,英才盖世,天下的人才都慕仰,如果功业不成,那是天命,怎么能屈膝投降曹操呢?”孙权勃然大怒:“我不能拿着吴国的土地举以与人!我决定了!!要和曹操决战!!天下除了刘豫州就没有可以抵抗曹操的人了。但是刘豫州刚打败仗,能和曹操相抗么?”诸葛亮以天时地利等种种因素来分析:“刘备现在手头有两万多人;曹军远来疲惫,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因此兵法说‘必定折损上将’;曹军不习水战;荆州民心未必都心服曹操。”这些分析坚定了孙权与曹军一战的决心。
这件事在《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有着不同的记载。《吴书》中说:鲁肃不赞同张昭等人的看法,他认为孙权投降之后的待遇会降低,“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也就是说,他投降了之后,至少还能搞个市长什么的干干,但是如果孙权投降了之后能干什么?孙权听了之后于是决心一站,确定与刘备的结盟。
愚意窃以为《吴书》之说不可取。陈寿作《三国志》,各国传志皆引自本国史书。《吴书》内容多引自吴国韦昭所写的《吴书》。然而韦昭的作品,对本国人多有赞誉之词,其夸张杜撰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件可以确定的事情是,诸葛亮在促使孙权下决心与曹操一战中起了很大作用,这在《三国志》中多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64663038处皆有记载。《吴书》闭口不提诸葛亮,无怪乎裴松之说:“如似此计始出於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最可靠的情况是鲁肃本来就劝孙权与曹操一战,诸葛亮的连横之略又进一步加强了孙权的决心。
在孙刘联盟的结成中,诸葛亮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作为一个战略型人才而非战术型人才,诸葛亮敏锐地看到了曹军远来疲惫、不习水战等弱点,分析了刘备、孙权的优势,他巧妙地利用了孙权不甘心居人篱下、想与曹操一战的心理,智激孙权,使孙权确立了孙刘联盟的基本方针。他第一个向孙权分析了当时天下的战略形势,坚定了孙权与曹军一战的决心。从这点看来,《吴书》中闭口不提诸葛亮的作用实在有失偏颇。孙盛《异同记》中以为《吴书》多回护溢美之词,我基本同意。
在诸葛亮与鲁肃的劝说下,孙权决定于曹军一战。这时候周瑜正在鄱阳练兵,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召回了周瑜。正赶上张昭等人又劝孙权投降。周瑜说:“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于是,孙权派周瑜、鲁肃、程普领三万余人,到夏口去协助刘备。
《三国志》中,裴松之引《江表传》说: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讬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这一段,被司马光引入了《资治通鉴》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愚意认为,孙盛之言其实很正确。刘备这时候有求于人,周瑜如果败了,他也无法自保,怎么还会踌躇不前呢?《江表传》的说法荒谬之极,而《资治通鉴》还加以采用,司马光实在是不明智。
曹操的军队到达了赤壁,与刘备隔江而望。刘备在赤壁大战曹军,还把曹操的船舰烧毁。曹军前进受挫。由于本身饥饿缺粮,加上疫病流行,死伤大半。曹操于是引军北还,以保南郡。刘备又和周瑜水陆并进,直逼南郡城下。曹操于是回师邺城,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当时甘宁在夷陵被曹仁军队所困,吕蒙出主意,分一半兵去救甘宁,留下一半兵由凌统带领,大破曹仁。于是孙权命周瑜任南郡太守。此时,孙权亲自率众攻打合肥,命张昭攻打九江的当涂。张昭军事才能差一点,结果出师不利。孙权也不是个能打仗的主,数月合肥不能下。正好曹操此时在巴丘,于是他命令张憙救援合肥。结果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跑掉了。
却说周瑜领南郡太守后,分了一部分递给刘备。刘备于是移兵油江口,更其名为公安。他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来降。刘琦病死后,他的手下人推举刘备为荆州刺史。
《三国演义》中周瑜火烧赤壁的故事已广入人心,然而,关于曹操被战败的这件事,在《三国志》中多有不同记载。现举几例:《魏书》《武帝纪第一》言:“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蜀书》《先主传第二》称:“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吴书》《吴主传第二》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我们所熟悉的“周瑜使苦肉计,黄盖献诈降书”然后火烧赤壁的说法,仅见于《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诸说混乱,更兼私修史书中多种不同说法,譬如王粲的《汉末英雄记》竟说曹操没船,以竹排渡江,结果竹排被周瑜所烧,于是就退兵了等荒诞之语。喜欢网游三国之孤儿巅峰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网游三国之孤儿巅峰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