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你说话,到底有何深意啊?”郭子仪眉头微微皱起,看着兄长,若有所思的询问。
“子仪,从小到时候,你就是聪明伶俐,聪慧过人。怎么到了现在,你却给我装糊涂?”郭嘉右手摸着下巴三缕胡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直言不讳的问道。
“大哥,不是我装糊涂。而是你~模棱两可的话,让我很糊涂啊。”郭子仪斜视着郭嘉,微微叹息,沉声道。
“不是~子仪,你到底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郭嘉猛然站起身,居高临下看着郭子仪。
“大哥,那你到底希望,我怎么做?”郭子仪深深的吸了口气,看着自己的兄长,询问道。
“子仪,你现在是尚书令,有权利,任命县官。”郭嘉走下台阶,来到郭子仪的面前。
“我希望,你在任命,一县之长的时候,能~把目光,对准寒门子弟。”
“最好,能提拔,寒门读书子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郭嘉凝望着郭子仪,把话说开了。
“大哥,你应该知道,现在做官的制度,孝廉制。”
“想要当官,必须要~由下面的官员,郡守,举荐孝廉!”
“这个制度,从汉武帝时期,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到现在已经是根深蒂固!”郭子仪缓缓站起身,对准兄长,作揖行礼,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以及通晓经史的儒家学子。
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做官的唯一途径。举孝廉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多少少有些差距,而名额也就造成不公平。
人口满二十万的郡(国),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的郡(国),每年举孝廉两人,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子仪啊,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举孝廉已经是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郭嘉缓缓转过身,背对着郭子仪。
“但是,你有什么思考过,为什么大汉王朝四百余年,到了桓,灵二帝的时候,朝政黑暗,官僚腐败,中饱私囊。”郭嘉反问道。
“到最后,竟然出现党锢之祸。难道就真的是那些宦官阉人,所造成的嘛?”郭嘉猛然转过身,看着郭子仪,精光四射,大声的质问道。
“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说了,都是陈年往事,兄长无需再提。”郭子仪缓缓低下脑袋,刻意回避。
“子仪,你在回避什么?你告诉我?”郭嘉伸出右手,放在郭子仪的肩膀上。
“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可以这么说,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张角之所以,能成功的发起,黄巾之乱,霍乱天下八州。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郭嘉慷慨激昂的说道。
“兄长,现在说这些,还有意义嘛?”郭子仪缓缓抬起头,看着自己的兄长,凝神问道。
“有,当然有。事情的发生,不单单只有一种原因。”
“我可以保证,现在外面,还是有许多人,对于汉朝,对于大汉,还心存~幻想!”
“他们幻想着,只要能出一位明君,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必定能中心大汉,恢复汉武之风。”郭嘉侃侃而谈,说到这里,不禁摇了摇头,脸上露出嘲讽的笑容。
“我笑他们,自不量力,痴人说梦!”郭嘉冷哼一声。
“兄长,我能帮你做什么?”郭子仪深思熟虑之后,看着兄长,缓缓开口,作揖道。
啪!啪!啪!郭嘉突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当着郭子仪的面,拍手鼓掌。
“如晦,听这么久,出来吧”郭嘉缓缓转过身,朝着花鸟山水屏风后面,大声喊道。
“什么?还有人在?”郭子仪大吃一惊,猛然转过身,一双虎目凝望着屏风。
杜如晦身穿深褐色文士长袍,腰系翠绿缎带,长发披肩而下,不紧不慢的从屏风后面,走出来。
“哈哈~真不愧是奉孝啊,三言两语,就能说服~郭尚书”杜如晦负手而立,亦步亦趋,风度翩翩的走过来,微笑示意。
“过奖了,子仪,自幼聪慧过人。又能文能武,熟读兵书。不敢说上知天文,却略通奇门八卦。”郭嘉微微点头,作揖行礼,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