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兽域兽族大军在万王之王带领下,与妖域人族帝葬天爆发谢幕之战的第二年,妖域与兽域的另外一场决定性战争同时开始,这便是有兽域三驾马车之称的古族大军,与妖域人族帝傲天之间的战争。
9月初,妖域联军帝傲天在完全平定来自于魔域不甘失败的一些小族阻碍以后,终于率领大军从兽域西部进入两河流域,向兽域腹地进军。
经过两年的征战,帝傲天此时攻克了沿途的一座座兽域名城,从这些兽域种族之中,获得大量财力支持,战争物资已是远超于前。
同时,帝傲天将大量金银运回妖域,用来招募更多的部队,让企图利用这最后的盛宴,为战后获得更大利益的势力组织,有了正规的出征借口,从而大量来自于魔域、荒域等大批增援部队在帝傲天征战途中赶来会师。
与大哥帝葬天进军兽域不同,帝傲天选择行军路线时非常谨慎,他渡过有古族母亲河之称的莫河以后,并没有立刻南进,而是继续向东渡过底格河,然后沿着库尔德山脉南行,这样就避开了莫河上游的沙漠地区,为了保障自己的后勤补给线,帝傲天在行军路线上筑城3座,并部署了卫戍部队。
兽域古族在获得人族帝葬天进军古族之后,兽域古族族长战天崩下令在古族管辖范围及其附属势力之内强制征兵,组建了一支数量极其庞大的兽域大军,同时暗中与其它势力阴谋家进行了私下交易,对古族大军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武器换装,让这支兽域骑兵大部分都配备了鳞甲,过去惯用的标枪也更换为新式的长矛,步兵则换为更大、更厚重的盾牌,而古族又殚精竭虑,寻求击破妖域密集阵的良策,最后寄希望于新型镰刀战车。
此战车由四匹披甲的魔兽拖拽,每辆战车有驭手和士兵各一人,装备长约三米的矛,弓箭以及数支标枪,战车的车辕向前突出数米,顶部装有锋利的冲角,显然是用于突破敌人的盾牌防线;轮轴两头还各装有一米长的三棱镰刀,冲进密集阵时高速转动的利刃无坚不摧,能够扫杀近旁的敌兵,因为此战车由于车身笨重,因此速度并不快,但冲击力惊人,理论上讲的确是对付妖域密集阵的利器,一切准备就绪,静等妖域联军到来。
帝傲天所率领的妖域联军大军一路上都有兽域轻骑远远跟随,不用说那就是兽域古族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王者战天崩的侦查部队。
兽域古族的打算,显然是想诱敌深入,妖域大军安然无恙渡过两河,没有遭遇任何抵抗。
战天崩的这个策略相当务实,此时的古族军队有近十个正规集团军之多,粮草消耗虽然惊人,但本土作战,后勤供给的压力就小;相反,妖域军队劳师袭远,越深入兽域腹地,后勤供给的压力就越大。
同兽域兽族奥姆.流士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相比,此次作战指挥的古族之王与之俨然判若两人,而兽域另外一条战线兽族战役的失败,固然严重动摇了这位古族之王的信心,而这对兽域大军来说,也是自尊心和荣誉感的重大而又致命的打击。
帝傲天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他一直让宣传人员散布言论,以此进一步扩大对兽域大军军心的影响力,在一系列心理较量当中,帝傲天善于利用一切有利于己方的条件,以征服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傲慢地多次拒绝了兽域古族割地赔款,两族暂时止戈的建议,成功地重挫了古族的军心,期望通过同为兽域一员的兽族战场大溃败,干扰战天崩对战役的策划指挥。
对于战役前夕的战天崩来说,兽族的严重失利,让其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寄希望于通过一场决战来挽救自己的帝国、家人、和尊严,这必须是一场光明正大、完美无缺的胜利,因为任何瑕疵都将使这个曾经的曙光大陆强势种族,无法洗尽耻辱,完成自我救赎。
然而在战役前发生的一起天文现象,就已经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果。
在战役爆发前十天出现了天狗食日现象:天地完全变黑,挡住了曙光大陆人们的视线,几米开外的物品都不可见,日食完全时,西风劲吹;太阳重现时,转为东风。
日食发生时,妖域大军刚刚渡过底格河,而兽域大军正在南面100公里的地方严阵以待。
日食发生的当天,相信天命之说的妖域大营乱成一团,妖域士兵奔走呼号,埋怨帝傲天将他们带到天涯海角,攻打别人的国度,导致天神盛怒,遮掩了太阳的光辉。
帝傲天指使随军预知者出面,声称日食是不利于敌方的征兆,是曾经的王者陨落的标志,这样才勉强平息了众人的恐慌。
几天以后的夜空竟然出现流星雨,被妖域联军之中的预知者提前预测,帝傲天派出擅长语言表达的人员,进行舆论导向,才避免了妖域联军惶恐不安的情绪,不至于军心彻底动摇,只是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帝傲天不得不下令就地扎营,整整四天按兵不动。
而日食的当天,兽域大营同样处于一片恐慌气氛,不幸的是不擅长应急处置能力的古族高层面对这种局面无能为力,只能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导致更大的隐患出现。
根据战后古族的历史记载,这次日食是古族大军失败的征兆:日食当中劲吹的西风,表示征服者将从西方来;日食完毕以后转东风,表示战败者必须逃向东方才得保全,日食出现的那天,所有对天文略知一二的兽域贵族,包括战天崩本人,都明白古族大势已去,战局已经无可挽回。
大概是基于这个原因,战天崩之后派特使求见帝傲天,第三次提出停战请求,愿意割让莫河以西所有的古族领土,并进行战争赔款,同时愿意提前支付90%的战争赔款作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