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子路的故事 尊严比生命更可贵

子路的故事 尊严比生命更可贵(2 / 2)

因为他原本就是野小子。

本节故事见《论语·子路》

孔门四科见《论语·先进》

野小子子路

子路是路边捡来的学生。

那似乎是一次不期而遇,当时的子路则完全是街头巷尾打群架的小混混:头顶上插着公鸡毛,脖子上挂着公猪牙,自以为威武雄壮,还公然挑衅羞辱孔子。

按照常理,接下来就该上演动作片。

这是有可能的。毕竟,当时子路二十出头,孔子才三十来岁,全都血气方刚,还能不弄出车祸现场?何况孔子人高马大,文武双全,会驾车也会射箭。如果真要动粗,子路身上的牙,没准就只剩下公猪的。

然而怎么样呢?

没有这样的剧情。

转折也很离奇:孔子表演了礼乐,子路就服了。

当然,谈话还是有的。

孔子问:你都爱好什么呀?

子路说:长剑。

孔子说:哦哦,我问的是学习方面。

子路说:学习?学习有什么好处?比如竹子,长在南山上,不用加工也是直的。砍下来做成箭,犀牛皮也能射穿。学习?学习有什么好处?

孔子说:箭尾加羽毛,箭头磨锋利,不好吗?

子路心悦诚服。这个粗野好斗的小伙子立即拜孔子为师,成为他最早的学生,也是最忠心耿耿的。

事实上直到六十多岁去世,子路大部分时间都担任孔子的警卫员和驾驶员。有他在先生身边,估计再也没有人胆敢前来挑衅,因为子路肯定老拳伺候。孔子自己也说,自从仲由跟了我,可就“恶言不闻于耳”了。

结果,难听话便都是子路说的。

不过,老师的话也未必多好听。

有一天,子路在孔子那里鼓瑟。

前面说过,孔子的课堂上要有音乐伴奏,而且音乐也是必修课,所以他的学生大多会演奏乐曲。子路既然是大弟子,当然也要鼓瑟,或学习鼓瑟。

可惜这野小子的艺术天赋实在不敢恭维,或者他的演奏总不免杀伐之声。总之孔子终于忍无可忍,便脱口而出说:仲由,你又何必在我的门前鼓瑟?

结果,同学们都看不起子路。

孔子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又打圆场说:仲由同学的学问和修养还是不错的。他已经从庭院拾级而上走到了大堂,只不过还没有进入内室罢了。

子路的面子这才挽了回来。

实际上,孔子对子路还是很欣赏的,子路的优点也看得很清楚,甚至不止一次夸过他。不过,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还要算这样一句话:

仲由是个好法官。

本节故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论语·先进》

好法官子路

子路做过法官吗?

也许。我们知道,孔子做过鲁国的大司寇。那时候公检法不分家,大司寇既是公安部长,也是大法官和检察官,还兼任司法部长。可惜老先生对法律事务既没有兴趣也不内行,帮他断案的便多半是子路。

原来,子路是大法官的助理。

虽然只是助理,却独立办案,工作效率也高,在他手上几乎没有积压的案子。

那么,子路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片言折狱

什么意思啊?

片言就是一面之词。

折狱就是做出判决。

古代打官司,原告和被告叫两造。

开庭审判,当然要听两造之词。

子路却只用听一方的就行了。

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原因则据说是由于子路为人正直,原告和被告都不想骗他。两造要陈述的事实既然不会有出入,当然用不着各自都说一遍。

另一种原因,则可能是子路的直觉好。他就像陪审团里那些不懂法律条文的陪审员,单凭人性和常识就能立即做出是非判断。这种纯朴的感觉往往是底层人民所特有的,却未必不如专业人士可靠。

哈哈,野小子也有野小子的好处。

难怪孔子说: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也就是说,能够这样做的只有仲由。

类似的话还有:穿着破旧衣服,跟穿着名牌皮草的人站在一起神情自若面无愧色的,也就是仲由吧!

接下来,孔子说了《诗经》的一句话: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忮读如至,忌恨的意思。

臧读如脏,良好的意思。

因此,这两句诗翻译过来就是:别人再富再得意也不嫉妒,自己再穷再困难也不贪求,这样的人怎么能不成功顺利,又怎么能不平安吉祥!

子路很高兴,天天念叨这两句话。

孔子当然知道这人轻易表扬不得,表扬了就会忘乎所以翘尾巴,于是又说:就这么一点道理,就这么一点德行,值得天天挂在嘴上吗?

子路只好把尾巴夹起来。

实话实说,子路非常值得尊敬。他是野小子,也是穷小子,更是真君子,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他的内心是纯洁的,也是坦荡的,没有城府,更没心计。

于是孔子对他,便又爱又烦还担忧。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颜渊》《子罕》

男子汉子路

有一次,孔子跟子路还有颜回在一起。

颜回字子渊,所以《论语》叫他颜渊。他比孔子小三十岁,跟冉有一样也是二期。孔子最喜欢颜回,把他看作得意门生。子路则对他最不服气。因此,本次课堂讨论,子路仗着年纪大资格老,又是抢先发言。

孔子照例说:何不各言其志?

子路马上回答:我最愿意做的事情,是车马衣服跟朋友们一起使用,用坏了也满不在乎。

颜回说:不自夸长处,不显摆功劳。

子路说:老师也说说自己嘛!

孔子说:我的愿景,是老一辈得到照顾,朋友们得到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

这里最重要的是这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是孔子的名言。

现在不难看出问题所在了:

子路讲义气。

颜回讲谦让。

孔子讲仁爱。

他当然更欣赏颜回。

读者朋友更喜欢谁,可以自由投票。

子路却不服气颜回。因为颜回不但入学较晚,而且还是同班同学颜无繇(读如由)的儿子。所以论资排辈算下来,颜回恐怕是应该管子路叫师叔的。

孔子却偏要当着子路的面夸颜回。

又一次,孔子、子路和颜回三个人在一起。

孔子便对颜回说,有人用我就去做官,没人用我吧就归隐。天底下能这样进退自如的,也就咱俩!

这当然是很高的评价。

其实,孔子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颜回虽然品学兼优,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孩子和好学生,却总是找不到工作,穷得叮当响,得安慰安慰。

子路却不高兴了。

他想,颜回那家伙哪里是什么进退自如?分明是啥也干不了,只会死读书,没人要。

于是他问:行军打仗,老师又跟谁一起去?

孔子当然明白子路的意思,马上反唇相讥: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冯读如凭。

暴虎就是空着手打老虎。

冯河就是光着脚过黄河。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甭管我带谁!反正不跟那种空手打老虎,光脚过黄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一起!

哈哈,赌气啊?

是的。

气话是不能算数的。

两人也骂归骂,吵归吵,感情却极好。

有一天孔子甚至大发感慨说:

如果主义不能推广,主张不能实行,跟着我移民海外的,恐怕就只有仲由吧!

这回,可就只有子路了。

子路听了欢欣鼓舞,恨不得马上就走。

孔子却立即收回成命说: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哈!仲由这家伙胆子比我还大,哪敢带他!

但,什么叫无所取材?

拿不到签证吗?

当然不是。

有人说,意思是胆子太大不可取。

也有人说,是找不到做船的木材。

木材怎么会找不到呢?托词而已。原因嘛,可能是后悔说要带子路去,又不能扫他面子。更可能还是孔子自己并非真心想走,移民海外只是说说而已。

不过,要说子路勇大于谋,恐怕是的。

他的样子也挺吓人。

某次,孔子和四个学生在一起休闲。

大孝子闵子骞侍侧,訚訚如也。

侍侧就是陪在旁边,或坐或站,但侧着身子。

訚读如银,訚訚如也就是毕恭毕敬,满脸严肃。

年轻的冉有和子贡,侃侃如也。

也就是轻松随意,谈笑风生。

只有子路,行行如也。

行读如沆,也就是雄赳赳,气昂昂,拉开一副战斗架势,愣头愣脑,罡罡的,让孔子看了直乐。

不难想象,那真是非常温馨的场面。同学们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老师则疼爱地看着,笑而不言。

啊!这是什么时候,又在哪里呢?

也许在阳光下。

也许在春风里。

也许在细雨中。

孔子却突然发出感慨: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意思是:像阿由这样的,恐怕不得善终吧!

这当然原本带有开玩笑的意思,却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实际上,孔子总是敲打子路,就因为子路说话做事都太冲了,完全不顾后果,非常危险!

没错,他担心子路会出问题。

孔子不幸而言中,子路也果然阵亡了,而且很悲壮很惨烈。但,正是在那喋血门楼的生死关头,看似粗野和莽撞的子路,却表现出伟大的人格精神。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公冶长》《述而》《先进》

真君子子路

子路壮烈牺牲,是在孔子七十二岁那年。

忠心耿耿的他,战死在卫国的内乱中。

当时,孔子的不少学生在那里担任各种职务。学习行政管理的子路,便在一位大夫的领地做大管家。

没想到,那个邦国发生了政变。

消息传到鲁国,孔子心急如焚。

他最牵挂的是两个学生:子路和子羔。

子羔就是高柴。

柴的意思是指柴羊,所以高柴字子羔。

高柴个子很矮,其貌不扬,智商也不高,看起来笨笨的。孔子对他和子路的评价是:

柴也愚,由也喭。

喭读如燕。

就是说:高柴愚笨,仲由鲁莽。

鲁莽要比愚笨危险。因此得到政变的消息后,孔子这样说:阿柴是会回来的,阿由可是死了。

事实也如此。

笨笨的高柴幸免,罡罡的子路惨死。

其实子路原本可以不死,因为政变发生的时候他并不在国都。当时,子路的老板孔悝(读如亏)大夫被叛乱者劫持,软禁在家里。子路得到消息匆匆赶来,在城门口一头撞上正要逃离卫国国都的高柴。

高柴说:师兄快走!

子路说:不行,我得去看看。

高柴说:来不及,城门都关了。

子路说:那也要进去,我是领了人家工资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能坐视不管。

正好,这时有使者要进卫都,城门重开。

子路便趁机冲了进去。

高柴只好呆呆地看着师兄进城。

其实冲进城,子路也可以不死,因为老板家里也是大门紧闭。子路却要硬闯,还扬言要放火。劫持孔悝的人吓了一跳,赶紧派两个武林高手去对付。事实上直到这时子路仍然可以不死,因为他并未受伤,只是在搏斗中被对方用戈砍断了固定帽子的绳索——冠缨。

子路却停止了战斗,他说:

君子死,冠不免。

于是,手无寸铁的他面不改色,从容镇定地用双手系着冠缨,任由对方把自己砍成了肉泥。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痛不欲生,立即吩咐厨房倒掉所有已经做好的肉酱。他还捶胸顿足嚎啕大哭说:这是老天爷要灭我呀!这是老天爷要灭我呀!

四个月后,孔夫子与世长辞。

这样看,一顶帽子竟然害死了两个人。

帽子,有那么重要吗?

有。

不过,先得介绍一个文化制度。

这就是:

成年礼

当然,是周代的。

周人什么时候算成年?

女孩十五,男孩二十。

每到这时,就要做三件事。

三件事,对人的一生都有极大影响。

首先是束发。

因为未成年时,头发是往两边梳的。

男孩盘成兽角形状,叫做总角。

女孩盘成树桠形状,就叫丫头。

成年礼这天,头发要重新梳,统统集中起来盘在头顶上,再用簪子固定。从今往后都是这样,表示成年以后就得约束自己,不能自由散漫。

至于以后的事,过会儿再讲。

其次是取字。

前面说过,古人有名有字。

名是百日那天由父亲摸着头取的。

字则要在成年礼这天由嘉宾来取。

名是卑称,字是尊称。儿童不需要尊称,因此有字就意味着成年,也意味着加入社会。这位取字的嘉宾则类似于西方人的教父,所以往往还要发表训词。

第三是订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订婚往往在成年礼。

如果没有合适人选,女孩就只束发,不取字。

这就叫待字闺中。

男孩则无论有没有婚娶对象,都要有字。

如果束发和订婚同时进行呢?

那就叫结发夫妻。

显然,待字闺中不是没有字,是没婆家。结发夫妻也不是把两个人的头发捆在一起,而是头发集中起来盘在头顶上时结为的夫妻。束发,才是关键所在。

束发之后呢?就有区别了。

女孩只插簪子。

平民则戴头巾。

贵族才戴帽子。

所以,他们还要行冠礼。

冠礼就是束发之后戴帽子的仪式,但是仅限于贵族男孩,因为这是他们的特权。也因此,冠礼不但要隆重地举行,而且要有先后三次加冠的程序。

第一次,加缁冠(缁读如资)。

这是参加政治活动的服饰。

第二次,加皮弁(弁读如变)。

这是军装和猎装。

第三次,加爵弁(爵读如雀)。

这是参加祭祀活动的服饰。

如果是高级贵族,则还要加冕。

冕就是冠上面的平板。

板子前面有珠串,叫旒,读如流。

旒的作用是挡住眼睛,叫视而不见。

这是所有高级贵族都有的,区别则在数量。

天子十二旒。

诸侯九旒。

大夫五旒。

同时还要在耳朵旁边挂两颗玉石。

玉的作用是塞住耳朵,叫充耳不闻。

意思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有冠有冕,就叫:

冠冕堂皇

子路没有冕,只有冠,但是已经够了。

不妨再来看一下三次加冠的程序:

一加缁冠,有参政议政权。

二加皮弁,有作战狩猎权。

三加爵弁,有祭祀天地神灵祖宗权。

这说明什么呢?

冠是权力和权利的象征。

而且,这些权力或权利都是贵族的特权,平民没有资格加冠。三国周瑜羽扇纶巾,那是因为这位帅哥故意穿了平民的服饰,就像美国总统穿牛仔裤。

因此:

冠是贵族的身份认同。

有没有冠,区分了贵族与平民。

免冠,则等于免去身份和特权。

所以,古代大臣请罪时,都要自己免冠。

更何况,有权利就有义务。

比如皮弁,是军装和猎装。它既意味着有权利使用武器,同时也意味着有义务参加军事行动,为保家卫国英勇献身。毕竟,参军在周代也是贵族的特权。

所以,加皮弁的同时还要佩剑。

难怪,剑是最高级的兵器。

大侠都用剑,拎两把铜锤的是马仔。

现在知道为什么“君子死,冠不免”了吧?

没错,不能放弃义务,不能失去尊严。

因此,即便倒下也不能免冠。

也许,这就是子路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尊严比生命更可贵。

本节故事见《左传·哀公十五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论语·先进》、《礼记·檀弓上》、《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喜欢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