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齐宣王的故事 有爱心才有威望

齐宣王的故事 有爱心才有威望(1 / 2)

齐宣王的故事

有爱心才有威望

穿上文化衫,

办起培训班。

天下兴亡肩上担,

奈何国王不转弯。

不转弯,把脸翻,

将你列入黑名单。

敬酒不吃吃罚酒,

且看最后谁难堪。

装病大比拼

孟子到齐国了。

齐宣王很高兴。

孟子也一样。因为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开办国王培训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国王都可以成为他班上的学员。如果孟子看不上眼,就不教他。

老先生还说:

教亦多术矣。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意思是:教育这件事,也有各种方法。如果我表示不屑于教育他,那就是在教育他。

这可真是一点面子不给。

幸运的是,齐宣王在录取分数线以上。

至少,他看起来爱学习。

实际上齐国的文化氛围很浓。他们在首都(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附近建立了学宫,邀请当时各个邦国各个学派的学者前来居住。来的人都有高官厚禄,也都养尊处优,而且随便他们爱做什么学问就做什么,爱招什么学生就招谁。官方只给钱,不干涉。

这确实不错,孟子很满意。

齐宣王却发神经。他派人来说:寡人原本应该过去看望先生的,可是寡人感冒了,不能吹风。如果先生肯屈尊过来,寡人就上朝,不知能见到先生不?

这意思,其实就是想让孟子去拜见他。

孟子却不吃这一套。

他说:不好意思,碰巧鄙人今天也不能吹风。

那人只好自己一个人回王宫。

其实孟子没病。

而且,他还原本是准备去见齐宣王的。

那么,孟子为什么要装病?

因为直觉告诉他,宣王是借口生病故意摆谱。

这当然不行。

结果,惹出麻烦了。

第二天,孟子准备去东郭大夫家吊丧。

他的学生公孙丑便说:这样做不合适吧!昨天先生还说生病,今天怎么好去吊丧?

孟子说:昨天病了,今天好了,怎么去不得?

然后不管不顾走了出去。

没想到,孟子出门没过多久,齐宣王就派了人前来慰问老先生,还特地带了医生来。

这下子,留在家里的人都狼狈不堪。学生孟仲子也只好应付说:先生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去了,但不知他老人家走不走得到。

打发了前来慰问探望的使者,孟仲子赶紧派人四处拦截孟子,请老师无论如何也去上朝。这下孟子便进退两难。走也走不了,回也回不去,转了几个圈,到最后只好在一个名叫景丑的人家里借宿。

这事景丑就看不懂了。

他说:先生这样对待国王,恐怕不太合适吧?先生不是讲究礼的吗?按照礼法,听见父亲召唤就应该立即起身,听见君主召唤则该马上就走,连“唯唯诺诺”都来不及。先生原本是要去朝见大王的,听到大王的召唤反倒装起病来不去了,这好像不符合礼仪规范。

孟子当然不认错,便说了一大段话。

其中第一句是: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爵,就是爵位。

齿,就是年龄。

德,就是品行。

天底下最尊贵的,就是这三样。

三种人当中,谁又最牛?

孟子也有说法:

在朝廷,就看爵位。

在乡里,就看年龄。

如果要平治天下,就首先看德行。

所以,哪怕贵为国君,也不能凭着爵位来蔑视年龄和道德。相反,那些有所作为的国王,必定有不能随便召唤的臣民。有了问题,也一定是自己登门求教。做不到这一点,就休想成为有用的人。

哈哈,他这还是为齐宣王好。

齐宣王,也终于请他上课。

本节故事见《孟子》之《告子下》《公孙丑下》

哆嗦的牛

第一堂课,孟子就讲了个故事。

故事其实是齐宣王自己的。某天,有人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走过。牛边走边流泪,浑身哆嗦。

宣王问:这头牛要牵到哪里去?

那人说:牵去宰了,衅钟。

衅读如信,是一种祭祀仪式。

具体地说,就是用鲜血涂抹某种器物。

涂在铜钟上,便叫做衅钟。

抹在战鼓上,则叫做衅鼓。

衅鼓要杀俘虏,衅钟要杀动物。那头牛被牵着走过堂前,就是要拿它的血涂抹青铜铸造的钟。牛虽然不会说话,却也知道死到临头,所以流着眼泪哆嗦。

齐宣王说:放了它吧!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哆哆嗦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要去死!

那人问:废除衅钟的仪式吗?

宣王说:那怎么行!换只羊好了。

结果就换了羊。

讲完故事,孟子问:有这事吗?

齐宣王说:有。

孟子说: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小气吧?

宣王说:可不是嘛!不过我们齐国再小,寡人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实在是不忍心看着它哆哆嗦嗦地无罪而就死地,这才换成了羊。

孟子说:老百姓这样讲,并不奇怪,毕竟大王是用个头小和价钱低的,换了个头大的。何况要说“无罪而就死地”什么的,牛和羊又有何区别?

齐宣王笑了。

他说:寡人自己也讲不清是怎么回事,稀里糊涂就做了那样的决定,完全没有去算那些账。看来,也只好让老百姓说三道四,认为寡人吝啬小气了。

孟子说:没关系。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大王只看见了牛,没看见羊。看见羊,同样也会于心不忍。因此微臣要恭喜大王,大王可以成为世界领袖了。

原文是:

是心足以王矣!

王,读如望,字面上的意思是成为国王。

当然,孟子这句话没那么简单,因为齐宣王已经是齐国的国王。所以,他对这位学员的期许,就只能理解为像当年的周武王一样,成为天下之王。

齐宣王眉开眼笑,他说: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就是心动的样子。

心动不奇怪,因为那就是他想要的。

齐宣王心里美滋滋的。

不过他还是有些想不通。

宣王问:当时寡人想都没想就把牛放了,先生怎么就知道寡人是于心不忍呢?再说了,不就是放了一头牛这么点事吗?怎么就可以成为天下之王呢?

这也正是我们想知道的。

本节故事见《孟子·梁惠王上》

王道与霸道

其实,孟子的第一堂课原本不是这样的。

由于是国王培训班,所以齐宣王先说话。他很客气地问孟子:先生是大学问家,见多识广博闻强记。齐桓和晋文的事,不知能不能详细地为寡人讲讲?

孟子却回答:对不起,这个我不会。

什么叫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又为什么说不知道?

其实,齐桓和晋文就是齐桓公和晋文公。这是春秋时期的两个霸主。春秋的霸主共五个,具体是谁有不同说法。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有齐桓和晋文。

那么,什么是霸主?

超级大国,带头大哥,称霸世界的人。

齐桓公和晋文公就是这样。他们称霸后,国际秩序就由他们维持,各路诸侯也由他们号令,并且成为他们的小弟和马仔。这样的事业,就叫:

霸业

实现霸业的政治路线,则叫:

霸道

霸道,才是齐宣王想听的课。

所以开学第一天,就要问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却顶了回去。

他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讲霸道的。

那他们讲什么?

王道

请问,王道和霸道又有什么区别?

很清楚,霸道讲武力,王道讲爱心。

由王道实现的事业,就叫:

王业

孟子是主张王业的,所以他要培训国王。

齐宣王却没这理想,心里也没底,只好装出萌萌的样子羞答答地问:像寡人这样的,也能成就王业?

孟子说:能。

宣王问:先生怎么知道?

孟子就讲了牛的故事。

宣王不懂。

是啊,放了头牛,怎么就王道了?

因为齐宣王这样做,并非因为吝啬小气,而是实在不忍心看着那牛哆哆嗦嗦地流眼泪,没有任何罪过就要去死。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就叫:

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就是仁。

而且是仁的心理基础。

为什么呢?

读过《论语》就知道,孔子有个主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这只是在讲道理。

道理好讲,做不做得到则是另一回事。

孟子却认为做得到,因为齐宣王放走那头牛的时候连想都没想,甚至事后都弄不清自己是怎么回事。这就说明他的决定不但发自内心,而且近乎本能。

这种善的本能,就叫:

天良

所以,孟子认为他孺子可教,因为:

一个人如果有不忍之心,那他就是善良的人,有道德的人,也是值得尊敬、信赖和托付的人。

如果他是一国之君呢?

便会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就连当个世界之王,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话怎讲?

道理很简单:在孟子这里,不忍之心是天良。天良是人皆有之的。何况对于齐宣王来说,一头牛钱他还是掏得起的,不至于小气到舍不得。因此不用问,就知道齐宣王是出于怜悯之心,也就是天良尚存。

这就有希望。

更重要的是,当这个人由于不忍之心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他就已经具备推己及人的素质和能力。事实也是如此:自己不愿意无罪而就死地,便让那头牛免于一死,这不就是将心比心吗?

所以孟子说,能够这样对待动物,难道还不能这样对待人民吗?于心不忍就是有爱。有这份爱心,就能够实行王道,因为只要将爱心推向天下就行。

很有道理吧?

最新小说: 奶娃助我成为超级神豪宝妈 流光止于蝉鸣 思之茹狂 末世大佬穿越五十年代 烟花短篇集 花盛开的季节 固始私房小厨 同舟一梦 我的夫子日记 转移光环的第n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