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民族音乐学家。出生于托伦塔尔地区(现属罗马尼亚)的瑙吉圣米克洛什。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并接触匈牙利民间音乐。父亲去世后,于1893年随母移居普雷斯堡(现属捷克),正式从拉兹罗·艾凯尔学习钢琴与作曲。189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与作曲。早期的主要作品有《科树特交响曲》(1903)、《第一乐队组曲》(1905),其音乐内容力图展现匈牙利的民族形象,对当时日渐高涨的匈牙利民族文化运动起了促进作用。音乐表现手法深受李斯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1905年,开始对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农民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着手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这一工作后来发展成民族音乐学的研究。
由于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入研究,创作中的民族色彩更加明显。另外,还接触并熟悉了德彪西、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不同风格类型的创作,从中得到不少启迪。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经过不断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成熟期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粗野的快板》(1910)、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911)、《舞蹈组曲》(1923)、第三至第六《弦乐四重奏》(1927、1928、1934、1939)、第一与第二《钢琴协奏曲》(1926、1931)、《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8)、《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曲》(1936)、《两架钢琴与打击乐器的奏鸣曲》(1937)。1940年,由于受纳粹势力的迫害,不得不携妻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职,从事教学与研究。晚期的重要作品有《弦乐嬉游曲》(1939)、《乐队协奏曲》(1943)和《第三钢琴协奏曲》(1945)。巴托克成熟期的创作,既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活力,又充满浓郁的匈牙利民族特色。晚期作品个人风格更为鲜明,这就使作曲家在本世纪上半叶的现代音乐史上占据了一席独特的地位。(孙国忠)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