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国际现代艺术辞典 > 管弦乐小品五首(作品10)

管弦乐小品五首(作品10)(1 / 1)

管弦乐小品五首(作品10)(Five Orchestral Pieces, op.10)

奥地利作曲家韦伯恩作于1911—1913年。是作于1910年的《六首乐队小品》(作品9)的姊妹篇,用音列作法、音色旋律的手法写成,具有韦伯恩初期创作的特征。

音列作法、音色旋律为勋伯格所发明,并用于自己的《五首管弦乐小品》(作品16)等作品中。音列作法是用含有特定音程的几个音的音列作为乐曲的轴心,这是一种向十二音音乐过渡的无调性的作曲法。音色旋律将音色要素提到首要的位置,使其在乐曲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韦伯恩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手法,这个倾向也体现在贝尔格的作品中,如贝尔格1913年为单簧管和钢琴写的四首小曲(作品5)、1914年为乐队写的三首小曲(前奏曲,回旋曲,进行曲,作品6)。许托肯·施密特将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三位作曲家的音乐特征概括为:勋伯格是抒情的,贝尔格是喜剧的,而韦伯恩则是直截了当的。

最初,韦伯恩为这部套曲的每一首都加有标题:一、形象,二、变形,三、返回,四、回忆,五、灵魂。

第一首,十二小节,包括引子、两个乐句和尾声。主要运用了音色旋律和点描的手法。

第二首,十四小节,包括两个部分和结尾。这个生动活泼的篇章与第一首保持着音调上的联系,如:一开始加弱音器的小号和圆号相继奏出的滚吹和颤音来自第一首开始的引子动机,第三小节小号富有表情的、起于六度的三连音旋律片断与第一首第二小节钟琴柔美的、起于六度的三连音旋律片断相联系。

第三首,十一又二分之一小节,是以连接部取代中间部的三部形式。在整个套曲中,此首居于正中位置,以其突出地宁静和慢速与前后各首的生动、流丽的快速形成对比。

第四首,六又三分之一小节。这个流丽、纤细的篇章是本套曲中最短的一首。全曲共包括四个短小的旋律片断,由曼陀铃、加弱音器的小号和长号以及独奏小提琴先后奏出。全曲的每一小节都在变幻音色、力度和伴奏织体,几乎没有任何呼应和再现的因素。

第五首,三十二小节,包括引子、连接部、主要部分和尾声。这个快速的乐章具有总结性,除长号以外,前述乐章出现过的乐器全都在此登场。引子从钟琴节奏性的旋律开始,接以弦乐器组柔和的和声,在这之上,小号和长笛相继演奏短小的旋律片断,但被延长音所中断,随即进入连接部,加弱音器的独奏中提琴奏出柔美的旋律,速度时慢时快,进行细致的变化。在打击乐器的一声强奏后,乐曲进入主要部分,圆号用三连音强音吹奏出主要主题,伴奏织体错综复杂,演奏手法丰富多样,颤音、震音、拨弦、泛音、琴马弓等纵横交错,逐渐达到**。尾声中,双簧管的短小旋律片断,将全曲逐渐引入安静的意境。(钱亦平)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