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化(1 / 1)

电离化(Ionization)

美国作曲家瓦雷兹为十三位打击乐演奏者(演奏包括警报器在内的37件打击乐器)而作的乐曲。写于1929—1931年间。1933年在斯洛尼姆斯基指挥下首次公演于纽约。演奏时间约五一六分钟。乐曲题名《电离化》(即带电粒子将其能量转移给物质的过程)并无重要标题意义。在20世纪音乐史上,《电离化》因其属第一部纯为打击乐器创作的乐曲而驰名。它不仅有效地拓宽了管弦乐队的音源,而且,象征着现代音乐中“噪音的解放”。但它的问世却也引起了当时的听众及评论家的愤怒及激烈抨击,认为它使音乐濒临“野蛮的末日”。《电离化》确立了瓦雷兹作为音乐史上“天才预言家”的历史地位。这部按其本质应属电子音乐构思的作品,仅因当时科技水平的局限,才不得已而采用常规打击乐器作为它的“载体”。它用“组织化的音响”的概念,取代了传统音乐的主题—调性发展逻辑,体现了瓦雷兹不同于前人的创作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为电子音乐,而且也为60年代兴起的“音色—音响音乐”开拓了道路。全曲由线型和面状的“组织化音响”交替而成,但由于这些音响所具有的不同音色特性及不同节奏形态而获得了非传统意义上的“主题”特征。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着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第一主题由以切分节奏出现的小军鼓奏出,它具有明晰的“线状形态”,而其他打击乐器与之构成有趣的“对位”。第二主题则由打击乐器复杂的交错演奏构成。由于频繁的节拍交替、五连音与三连音音组的多样组合,使之失去了周期性的节奏律动感,而形成了由诸多声部的音点汇聚而成的“音响面”的效果。短小的第二部分具有展开段的性质,在第一、第二主题素材的交织中,把全曲推向**。第三部分为全曲的尾声,它以具有明确音高的“打击乐器”(管钟、钢片琴及钢琴)的首次出现为标志,并对主要主题的素材加以综合。(杨立青)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