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镜头性(Photogenic)
本词原为法国先锋派电影家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发表的一部论著的标题。这是一个模糊的电影学概念,反映了早期电影理论家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最初把握。德吕克认为,照相是电影艺术的基础,但不是电影艺术的特性。“上镜头性”要求电影与照相结合,除了表达照相技艺对物质外观的观照,还需表达一种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具有运动感的视觉形象,也即电影感、镜头感。德吕克提出的“上镜头性”包括四个要素,即装置(自然和人工的布景,摄影构图和景次安排)、照明(各种光源赋予对象以特殊含义)、节奏(电影内外在的统一和谐)、假面(演员)。其中“节奏”是平衡和调节“装置”、“照明”、“假面”的重要因素。(孟红梅)绘画电影又称绘画造型电影。在强调电影的绘画造型本性的观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影片风格和样式。早在无声电影时代,一些电影艺术家就十分注重影片的绘画性、雕塑性等视觉造型因素。早在10-20年代,美国的弗里伯格和瓦契尔·林赛就倡导“活动的绘画美”理论,认为“电影就是绘画式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如果用绘画的构图原则来摄制影片,这种影片就表现出反映在银幕上的绘画美。”在欧洲先锋派电影家中,画面造型的形式美更是被推崇备至,有些抽象电影、表现主义电影本身就是画家们参与创作出来的。在苏联,早期的蒙太奇诗电影也是强调电影的绘画性的,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的作品常以精湛的造型美而著称。此后,当声音进入电影而大大增强了电影的叙事功能时,画面的造型功能普遍遭到忽视,尤其在一些过分依赖语言因素的戏剧化、小说化电影中,“绘画性”逐步削弱。到了50—60年代,苏联和西方一些国家的电影导演开始重新强调和探索画面的造型美,除了追求观赏价值,力求以纯画面的、风格化的静态造型来表达影片的内涵以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结构原则。其中苏联的塔尔可夫斯基,法国的阿仑·雷乃、戈达尔,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瑞典的伯格曼,联邦德国的法斯宾德,日本的黑泽明等,都创作出一批“绘画电影”,或十分注重画面造型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影片。(丁罗男)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