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电影学派(Swedish School of Cinema)
本世纪10至20年代瑞典无声电影时期以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和莫里兹·斯蒂莱为代表的电影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当时称霸世界影坛的法国,因为战争已无力顾及电影在海外的竞争,这给其他国家民族电影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机会。瑞典电影因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许多戏剧界人士转入电影圈,斯约斯特洛姆和斯蒂莱于1912年受瑞典电影创始人查尔斯·麦格努森之聘,开始从事电影导演。他们的创作富于探索性,在摄制中自觉运用“叠印”、“倒叙镜头”等电影技巧来加强内容的表达,尤其是把自然景色不只作为一种点缀,而是当成一种电影元素来刻画人物,如用画面上出现的大海、波涛、岩石、高山等去衬托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些特点也成了瑞典学派的重要特征。代表作品有斯约斯特洛姆的《莫格波·霍姆》(1913)、《赛尔日·维根》(1916)、《亡命徒》(1917)和斯蒂莱的《阿尔纳先生的宝藏》(1919)、《戈斯塔·柏林的故事》(1924)等。当代瑞典电影艺术家英格玛·伯格曼即是在继承这一学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吕兆康)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