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影哲学(Philosophy of Modern Cinem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电影学新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和范畴是:电影的哲学——意识形态实质;电影与各种哲学思潮的联系,包括电影艺术家所取的哲学立场,电影理论的哲学基础,以及电影作品的哲理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等现象。尽管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电影早在20—30年代已经开始,但形成自觉的、独立的电影哲学理论,则是在50年代以后。现代电影哲学大体经历了初创和发展两个阶段。通常认为法国科恩·赛昂的《影片的哲学原则》(1959),是战后电影哲学的第一部重要论著。在此前后,纪实性电影理论也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这是现代电影哲学的初创阶段。到60年代末,以法国柯莫里和纳尔波尼的《电影·意识形态·批评》(1969)一书为标志,现代电影哲学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西方和苏联的电影社会学家、哲学家们对电影的哲学和意识形态性质进行了集中的研究。代表著作有:苏联多尔哥夫的《资产阶级哲学美学意识危机与电影》(1974)、美国马克吐恩的《电影与革命》(1979)等。70年代开始,各种学科进入电影研究领域,形成不同研究方法的汇合,电影哲学呈现空前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新精神分析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等各种角度对电影作哲学的阐释。1979年,苏联哲学家和电影学家魏茨曼发表了《电影哲学概说》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理论。魏茨曼认为电影哲学应当包括历史——认识论和文化——社会学两个有机统一的基本范畴。他指出,当代电影越来越显示出艺术与科学、哲学两类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交融和影响。70年代以来大量涌现的“哲理电影”、“思想电影”,一方面证明哲学思潮对电影创作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证明当代电影已不仅仅是艺术形式,还是最社会化的思维体系和思想交流的手段,这将对纯哲学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各国电影哲学理论的本质立场与方**各不相同,其思想与学术价值当然也高低有别。另外,作为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它还有不少课题并未完善,甚至在它的基础研究对象、方法上尚存意见纷争。(丁罗男)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