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码的分节》(Articulations of the Cinematic Code)
电影论文。1967年发表。意大利温别尔托·艾柯著。本文被认为是继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帕索里尼的《诗电影》之后重要的电影符号学论文,在后两者的基础上,对电影影像表意功能和规律提出了新的观点。麦茨认为由于现实先于艺术的约定性,所以作为再现现实物像的影像与天然语言不同,但是它的组合方式像天然语言一样具有约定性;而帕索里尼是在视觉修辞的层次上承认电影的约定性及其符号的系统性特点,即强调电影的隐喻性。艾柯则从美学走向信息论,立论更为彻底。在本文中,他从信息论角度阐述了影像本身就是符号系统的观点。他指出,“信息的传达必然取决于信息发送者组织信息的方式,而信息的接受者必然按照社会通行的约定性规则接受信息”,所以,他认为,影片留给观众的不是自然的真实印象,“形似性”不存在于原物与影像之间,只存在于影像与文化背景造成的观念之间。在这基础上,本文以列维—斯特劳斯根据雅克布逊音位学原理创立的“二元选择”规律出发,分析了影片情节中的二元对立符号系列。为了建立电影语言可行的分节单位,本文提出了的三层分节理论。认为单幅画面由三层分节构成:第一分节是影像构成素层。这是构成影像记号的视觉性基本组成单元,亦即构成影像的各种形式性成分;第二分节是影像记号层。影像记号在银幕上是可分辨的独立形象,它由构成素组成,又成为语句的组成部分;第三分节是运动素层。运动素作为基本单元是由诸记号在时间流中的组合关系中产生的,是构成影像运动姿势(动势)的基本辨义单位。本文还采用皮尔士的记号定义,认为单独的镜头已经包含人为的约定俗成的因素,因而具有符号的特性,并且规定了影像的十大符码。为此,引起西方研究家很大兴趣,但受到的批评也不少。首先是分类不严格,纯为定性描述。其次,其中大多数符码可换用一般性的语言来说明,似乎多此一举。本文虽然吸收了麦茨和帕索里尼的部分观点,却走得更远,因此被称之为是电影符号学的第三种道路。(杨剑明)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