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索(1 / 1)

扬索(Miklós Jancss, 1921—)

匈牙利电影导演。早年曾学习法律。1945年匈牙利解放后,重新攻读人类学、艺术史和电影专业。1950年大学毕业后到新闻纪录电影厂工作,拍摄过二十多部纪录片。1958年开始拍故事片,处女作为《初到罗马》。在此后的《世俗大合唱》(1962)、《我的路》(1964)中,扬索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风格。60年代下半期,他拍出了“人和权力”四部曲:《无望的人们》(1966)、《红与白》(1967)、《静默与呼喊》(1968)、《冬季旱风》(1969)。扬索在这些影片中,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权力压迫的恐怖,展示了人的内心的复杂变化。其中《无望的人们》,借历史上民族压迫的故事,表现人在精神和肉体的摧残下如何安于现状和丧失道德的过程。该片高度象征性的和表现主义的风格曾引起匈牙利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当然也招致国内的批评。扬索7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上帝的羔羊》(1970)、《红色赞美诗》(1971)、《亲爱的厄勒克特拉》(1974),以及在意大利拍摄的《技巧与礼仪》(1971)、《罗马希望恺撒归来》(1973)、《隐恶扬善》(1976)等。它们大都以民间故事或传统戏剧中的故事题材为基础,对现实社会进行强烈的隐喻性剖析。在电影形式上,扬索作了大胆的、富有成效的创新。他的画面体现出一种浓郁的表现主义构图风格,善于用自然景色、建筑背景和光线色彩的变幻来渲染气氛,表达一种心理上不可捉摸的恐惧感。扬索影片中的运动的长镜头特别受到评论界的称道。他喜爱以连续不断的移动摄影描绘对象及其时空关系,而将蒙太奇压缩到最低限度。如《冬季旱风》全片仅由十三个长镜头构成。在长镜头段落中,他出色地使用“画面内部蒙太奇”技巧。他经常舞蹈般地移动摄影机,甚至跟拍演员的动作时旋转三百六十度视角。扬索特别善于创造“无时间性的时间”和“风格化的空间”。他总是简化电影的时间和空间,使之成为一种单纯的符号性元素,表现一种普遍性境界。对话被大量删节,音乐和声响效果参与了时空的创造。这一切使他的影片充满了哲理的诗意,被影评界誉为具有卡夫卡和伯格曼风格的电影艺术家。在1990年第四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扬索获得了终身成就金狮奖的荣誉。(丁罗男)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