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已是八月底,南征军远在万里,消息时断时续,朝廷充斥着焦虑,开年至今每就没一件好消息,满朝文武已经不在抱有乐观心态,只保佑不要再出什么幺蛾子。
八月二十八日御书房,女帝刚刚理完手头的奏本。
“欧阳,户部清查的丁籍进展如何?”
“启禀陛下,尚有岭西、羁縻、西辽、关外、呼延、云中、天山、西域诸道尚未清查完毕,尚需时日。”
“那已清查各道州县人丁情况如何?”
“启禀陛下,具体数额尚不知晓,但从户部透出的消息来看,过去六年间,江南、江淮人丁增加位列诸道州县之首,其次是河南、京畿,再次是关中、河北,两湖、陇右人丁增速最慢。”
“朕记得开国至今,两河、京畿、关中四道人丁增加最快,此番为何江淮、江南两道反比两河还多。”
“回陛下,这些年两江受惠于盐价、粮价齐跌,海郡王又在两江大力推广高产良种,百姓丰衣足食民心思安,自然更愿意生养,人丁藉此得以兴旺。”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古之真理,果不欺朕啊……”
女帝感慨无限,欧阳羽继续又说:
“此外,海郡王在海通大力兴办禽畜,如今有鸡鸭鹅上百万羽,猪近十万,牛数万,每日所得仅鸡鸭鹅蛋便数十万计,当地的百姓人人皆食以禽蛋,猪肉已成寻常百姓家常便饭,不仅物美价廉惠及百姓,海郡王府每年仅此一项收入也颇为惊人。
每年迁徙进入海通的百姓趋之若鹜,短短几内之内,海通人口便增加了八万。”
“呵呵,是吗,果然没有辜负朕的期望。这样吧,传旨吏部,擢升海通刺史王曦照,由正四品下,擢升正四品上,右迁汉中刺史。擢升宁阳县令高鸿,右迁海通司法。”
“那海通刺史呢?”欧阳羽问。
“暂由海通长史代掌。”
岐军攻克汉中后,汉中的烂摊子需要有人去收拾,王曦照担任海通刺史多年,沈云卿又在封地大搞农业,汉中的战后恢复,急需一批农业水利官员主持地方局面,岐军毕竟是军队,暂时的军管可以,长治久安仍得需要技术型的官吏。
欧阳羽拟完手谕,交由女帝过目无误后,转交女官送往吏部勘合。
“欧阳,尽快催促户部,将所查丁籍详情呈给朕。”
“奴婢领旨。”
欧阳羽话音刚落,殿外女官进殿禀报:
“启禀陛下,兵部尚书范大人,户部尚书施君亦求见。”
“宣。”
“是。”
待女官离去,女帝心神不宁说:
“兵部、户部同来,定没有好事。”
“陛下所言极是,二部同来定是用兵。”
兵部和户部长期尿不到一个壶里,因为岐帝国立国的根本是军事强硬政策,维护帝国的稳定,只能依赖于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以兵部一直是个无底洞,户部几次三番想要缩减开支,效果都不明显。
兵部缩减的开支,立马会被皇帝以各种理由,要求增加内司府的开支,从而补贴兵部开支。
很显然,皇帝要坐稳江山,没有当兵的支持显然是不行的。
能然兵部、户部尚书一同现身的事,只能是兵部要钱,户部没钱的大事。
少顷,范勇、施君亦匆匆入殿,远看二人脸色都不好看,女帝原本有些好转的心情顿时又沉了几分。
“臣范勇……”
“臣施君亦,参见陛下。”
“两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
“何事令两位爱卿如此愁眉不展,莫非是马文修部败给了腊婆贼军。”
这时范勇上前一步说:
“启禀陛下,刚刚得到边关急报,忽喇可汗木可烈,去了。”
“……”女帝心口猝然一紧,可见圣容暗淡目光失落,她攥了攥双拳,以无比的意志强忍着心中的慌张、恐惧和焦虑,强压着自己的惊慌,徐徐又问:“消息…准确吗。”
“薛将军已经派人查证,半月之内定有消息。眼下正值多事之秋,陛下还应早作准备。”
“爱卿的意思…朕知道了,木可烈汗这么一走,再也无人能替两国分忧了……”
“陛下请节哀,现如今南方局势不稳,木可烈汗新亡,岐军如何应对,还请陛下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