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尚书是担心忽喇趁我朝外患之际起兵南下。”
“是,如今十多万兵马牵制在南方动弹不得,反王周照宁与云藏王相继向我求援,我朝已无余力与忽喇全面开战,还请陛下明鉴。”
“范尚书的意思朕明白了,所以之好为难施爱卿了吧。”
“是!”
范勇毫不避讳,但就是苦了户部。
见女帝毫不犹豫倒向范勇,施君亦苦着脸说:
“陛下,户部如今花钱如流水,已经拿不出钱来吊丧,臣也为难,还请陛下明鉴。”
“户部的难处朕知道,吊丧一应支用都由内府承担。”
“陛下圣明……”施君亦赶紧称颂,只怕皇帝现在受到感情冲击走了神,待会儿回过味儿来又反悔。
沉寂片刻,从掩去哀伤,女帝继续又说:
“木可烈汗仁厚忠信,深受两国百姓所爱戴,丧仪规制当按君王之礼,三年之内特许两国互市交易不限,以安木可烈汗在天之灵。”
“陛下圣明……”
范勇、施君亦二人异口同声,花钱消灾无疑是当下唯一的可行之法。
兵部虽然主兵事,但打不过总不能死磕,就只能另想办法,以能解决问题为第一位,所以就为难了户部。
明确了处置方针,女帝遂即问到施君亦:
“三月前,朕命户部清查全国丁籍人口,户部进展如何?”
“启禀陛下,尚有偏远诸道州县尚未呈送,但就已经清查各道来看,朝廷治下主要地域人丁大有增长,不计巴蜀周照宁,我朝岐民约一千一百万户,人口约五千七百二十万。
巴蜀岐民按周照宁所呈户籍,有一百四十七余万户,每户按五口人计,约七百四十万人,有鉴于汉中情况,其每户人丁恐怕只有四人,巴蜀人丁实有大约六百万岐民。
如此算来,我朝岐民应有六千三百万至六千四百万之间。比十二年前七王之乱,增加约五百余万,都在朝廷治下州县。”
从七王之乱到隆元十二年,共计九年时间,岐帝国进行了两次人口统计,第一次是七王之乱后,人口约一千两百万户,隆元十二年统计数据,还是一千两百万户略有增加。其中巴蜀人口仍按七王之乱前计,按一户五口计算,似乎没减少。
实则不然,按户口统计人口,是因为当下计税都根据户口来,如果按个人计税,在当下就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贪污腐败编造税目。
七王之乱持续三年,重灾区是南方人口较少的地区,波及的面积虽广,但人口密度不大,因此总体人口损失不是很大。
但从战后的两湖、巴蜀,至今还没完全恢复元气也不难看出,战争带来的死亡率还是很高的。
此番再次统计,新增了每户人口数,岐民和土民之别,每五岁为一档,统计男女人口比例。
此前土民人口并不列入朝廷户籍,因为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征税,请查户口意义不大。
同时近些年减税和农业增产,也让抛荒、逃难,躲进深山老林的农户陆续回归当地,也增加了精细统计的人口。
此番重新增加统计口径项目,人口总数精确到万位数,帝国的人口和国力从此一目了然。
历朝历代人口增长,无不是开启盛世的前奏,同时按一贯的历史规律,越到王朝的晚期,天下大乱的前期,往往无不是人口的顶峰期,如今的岐帝国无不满足所有的特征。
九月初三,大雨洗地,潮瓯城以北三十里雨林中人头攒动,赵禹刚刚得到左护国阿杉贵的口信。
“很好,左护国不愧是我大南的猛将,这下我军取胜岐军的把握大增,何愁岐军不灭。”
“右承王殿下,岐军正在从海外招募外族蛮兵,我军的探子已经吃亏多次,继续任凭岐军从海外招募蛮族,战事恐怕会对我们不利。而且这些蛮族兵骁勇善战,我们的勇士很难对对付他们。”
参军阮文龙不无担忧说道,赵禹却不以为然:
“一群乌合之众而已,他们操着不同的话,来自于不同蛮族,野性难驯难以约束,少数几百上千人也许可以,数千数万人根本无法约束调遣。岐军若想以这些乌合之众与我军作战,他们是痴心妄想。”
要说赵禹有些自负,他还是有自负的资本,虽然他莽撞,也没有统御数万人大军的经验,但是他不傻。而且腊婆的内部的政治环境,也提供了相当多的经验。
由于语言、文化习惯、部落隔阂、人性本身的不确定性,赵禹考虑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
岐军短时内,甚至长时间内,不可能把来自几十个小邦,操着上百种语言的蛮族士兵操练成岐军一样的训练有素,也很难用单纯的目的,将他们紧密团结起来,这一点跟腊婆自己很像。
所以也就指望不上蛮族夷兵能有什么组织性、协同性、一条心,发动大规模的集群作战。
这些雇佣夷兵为的不过是赚取高额的赏金,为了自己的妻儿有个容身之所,他们没有忠诚,没有为了土地和家园而战的信仰,更不是为了仰慕天朝的威仪,替你流血卖命。
所以要趋势这些蛮族士兵,确实存在各种问题。
当然,赵禹能想到的,沈云卿能想不到?既然碰上他沈云卿,总会有办法的。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